在一次调查过程中,黄毅诚听取一位年轻矿长的报告,讲到组织力量抓“三违”,抓到的罚款,一年罚了10 多万。
黄毅诚插话问到:“你们抓‘三违’,是抓到的多,还是抓不到的多?”
年轻的矿长未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抓不到的多。”
这是一家在全国以安全生产闻名的矿,多年未发生过死亡事故,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竟然是普遍现象。黄毅诚眉头紧锁,因为只需这一个煤矿的例子,就已经令他心里再清楚不过,我国多数煤矿的安全规程在制定、实施中,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隐患。
在1989 年初,能源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会议上,对上一年度发生的22起重大煤矿事故进行了分析。会议要求发生事故的矿务局局长必须亲自上台分析原因。这些分析报告,黄毅诚认真地听了一遍,并深有感触。最后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22 起重大事故中的21 起是责任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避免?怎样避免?黄毅诚的思路是,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是治本。要在管理制度上下工夫,特别是在提高职工素质上下工夫。
为此,黄毅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安全管理。要求井下生产一线24小时有干部领导和指挥生产。第二是要求煤炭矿务局和煤矿两级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在井下的生产上。第三是要“让有本事的人到生产一线”。
第四要实行煤矿的半军事化管理,提出减人增效政策。
因为这一系列的措施得到较好地贯彻,我国煤矿百万吨人员死亡率持续下落,由1987年的2.6 降到1992 年的1.01,降幅超过了60%。
显然,黄毅诚在能源部长的职位上,做了不少统筹工作。但能源部自成立到撤消,本身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使得黄毅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唯一一位能源部部长,而能源部,也仅仅在他任部长期间,存在了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