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双方的关系就这样在欢迎与拒绝中推进。当欧洲人既需要中国的钱、又给中国商品制造麻烦的时候,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演变中渐渐衰弱,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深入非洲
2012年9月,尼日尔河水泛滥,一只独木舟划过骤然开阔的水面。50岁模样的尼日尔人穆罕默德·西迪克指着被洪水淹没的农田,讲起儿时看到中国人来非洲帮他们种庄稼的记忆。然而,西迪克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相比那已经久远的“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年代,中非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多变化。《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与他交谈时,正站在横跨洪水的中尼合作修建的大桥上,把大家拉到这里的汽车,烧的是中石油和尼日尔按比例入股的合资炼厂炼出的汽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非洲正在努力撕下蛮荒落后与饥饿悲情的面纱。全球化的赐福,并没有完全遗忘这个大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近年保持积极发展势头,受内需支撑,该地区多数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2013年增速有望达到5%。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大规模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也早已脱离早期为政府无偿援助进行配套的阶段,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理解并融入这个复杂的大陆。
重建:从无到有
2011年11月的一天,尼日尔总统优素福亲手把产自中石油阿加德姆项目的汽油注入了自己的吉普车。中石油尼日尔公司总经理付吉林回忆说:“他很激动,因为那是尼日尔自己的油。”一套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由此建立。
当然,不只是石油,还有配套的道路、机场、水厂、电力,明显下降的成品油价和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就在尼日尔的邻国乍得,中石油的另一个项目已经成为雇佣当地人的最大业主。
同样激动的,还有在安哥拉的12000名建设者。2012年8月31日,经过他们和7000多名安哥拉工人近四年奋战,驰名非洲大陆的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南郊的现代化新城——凯兰巴•凯亚西社会住房项目一期工程(简称K•K项目一期工程)完工。
2002年,安哥拉28年内战的最后一缕硝烟终于散去,罗安达等各大城市残垣断壁随处可见。从破败不堪的罗安达老城驱车进入K•K一期工程,立刻变成另一个世界。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宽敞的四车道马路四通八达。K•K一期项目包括710栋公寓楼、20002套住房和246个底商单元、24个幼儿园、9所小学、8所中学、2座变电站、13个开闭站、77个变电所、1个日处理4万吨的净水厂、1个日处理能力3.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总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区内市政配套设施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约400公里及市政给水系统、污水系统、雨水系统、电力系统、通信系统、交通信号系统和园林景观工程。区内还安排布置了包括医院、警察局、消防局、加油站、教堂以及与该住宅区相配套的商业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内的各项公共设施。K•K项目一期工程成为安哥拉战后重建进程的标志性工程。
根据商务部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对非投资累计4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约130亿美元。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共签订承包合同额218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25亿美元。
能源、矿业、基建、金融、电信、家电、汽车、加工、农业、自贸园区……甚至一只专注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也已经运作近5年时间,并开始关注“纯非洲人”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