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自2010年年中以来,韩元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大致相当。
“这种汇率间客观呈现的‘联动’主要基于中国市场的因素,”刘军红说。中国在东亚地区贸易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2%,升至现在的约22%。
目前,中国是东盟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东盟第二大出口市场。
而对韩国来说,中国的市场更加重要,中国不仅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也是韩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日三个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均表现不佳,市场需求乏力。相较而言,中国却在金融危机之后,释放出比危机之前更大的市场需求。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中国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内需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中国的需求。
中国内需的扩张,使中国周边的东亚国家最先受益,而这些受益国如果想保持并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保持其汇率的“稳定性”成为了一个必要条件。
所谓“稳定性”,就是指追随本国最大出口市场的货币变动,一种选择是跟其联动,另一种选择是对其贬值。
“回顾中国人民币的历史,更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刘军红说。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为了保证中国的出口份额和比较优势,1980年至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一直是贬值的,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与美元一直是联动的。
在这25年间,就是中国保护幼稚产业,稳步实现经济最初发展的阶段,而这样的阶段恰恰需要这样的汇率条件。
但他也提醒人们注意,市场“绿洲”决定了人民币“云团”,但这一云团并没有强大到超越美元,美元仍然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储备、贸易投资与结算货币。
同样,人民币也没有超过日元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自2002年开始,日本对亚洲出口中日元计价比例就超过了50%,而人民币望其项背。
人民币云团由于中国市场“绿洲”的存在,已经客观“升腾”起来,虽没有构成对美元和日元在东亚地位中的实质威胁,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微妙的政经关系
“人民币云团”反映的此种市场吸引力,被很多学者称为“市场权力”。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利用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形成了所谓的市场控制力。它是由当前很多国家在中国竞争角逐的局面造成的,谁占领了中国的市场,谁就有可能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机遇。
围绕着中国日益强大的“市场权力”,中国和东亚各国在政治领域却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601099,股吧)研究所区域合作室主任王玉主,曾对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做过一次评估。他发现,伴随着双边经济合作的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将会继续深化,但经济合作对双边政治互信的促进作用却会下降。
具体表现为,东盟国家在与中国的合作方面出现顾虑,担心对中国经济合作的深化造成对中国的不对称依赖,从而在未来对话合作中丧失独立性,更担心日益强大的中国会寻求主导东亚。
“有的东盟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后,解决与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时,他们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他们可能选择放弃长期以来坚持的‘搁置争议’原则。”王玉主说。这种政治和经济领域交织的微妙关系,已经开始呈现出来。
4月,菲律宾就南海领土问题与中国的关系一度变得十分紧张,引发中菲黄岩岛对峙。二季度菲律宾同中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同比增速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从5月份开始,中国中断了赴菲旅游线路。但这一下降势头并没有持续很久,三季度菲中之间的经贸数据明显好转,9月份双边贸易环比增长13.2%,贸易总量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4.3亿美元。三季度菲律宾对中国FDI快速攀升,也创出历史新高,2012年8月同比增速接近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