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的东南部,一处名为“伦敦矩阵”的海上风电场近日正式投运。据报道,这座风场由175个风力发电机组成的世界最大海上风电场,发电能力达63万千瓦,可为近50万户居民供电。
而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尽管此前经过了一轮“跑船圈海”,如今海面却依然平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2010年确定中标单位后却至今没有通过国家核准,时过三年仍未开工建设。
特许权项目的“搁浅”并非特例。据了解,由于海域使用协调难度大、电价政策不明朗以及配套产业链不成熟等因素制约,国内风电自2010年“起航”迈向海上,开发进度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对国内海上风电“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甚至未来发展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海上“触礁”
众所周知,2010年举行了国家首轮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其中包括位于江苏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的四个项目,中标结果揭晓后,有关单位就已组织开展了项目报批的前期工作。然而一晃三年,当中标的开发商对技术方案的研讨和配套产业、技术装备、施工队伍培育都已经基本完成,却万事俱备只欠核准。
对此,相关中标企业负责人也颇感无奈,“项目进程确实比我们预期的要慢,审批周期比预期长。”
据介绍,我国海上风电的开发涉及能源、海洋、气象、军事、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的开发审批路线繁杂,相关科研调查和论证动辄需要两年以上。一旦项目选址与航道、渔业、生态、滩涂围垦等用海规划冲突,就会造成海上风电项目规划不断调整而难获核准。
前期调研条件艰苦周期长、各项审批规划“众口难调”,特许权项目建设进度必然受到影响,而这并非个例。
作为国家海上风电开发的先行地区,江苏省的海上风电发展迅猛。在短短几年间,离岸较近的海上风资源区,70%左右都已经与风电开发商签订了意向协议。但笔者近日从江苏一家风电公司负责人口中了解到,一阵“跑船圈海”之后,项目实际开工建设的比例却很低,前期工作进展比较深的只有20%左右。
“大家都在观望,已经有项目因为前期开发受阻而面临颠覆性调整,因此开发商不会贸然投入。”据上述人士介绍。
不仅新项目开发举步维艰,已投运项目也陷入人才培养和运营维护的两难境地。
与陆地风电不同的是,海上风电代表着风电技术的制高点和发展方向,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行都比陆地复杂,特别是对风电设备承受海浪、运行稳定性及耐腐蚀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飙直言,海上风电项目潜在的投资风险很大,从目前已经投运的几个项目来看,风机可靠性比预期的要低得多。
据介绍,海上风电项目后期运维成本很高,大约占到度电成本的25%,但实际运行中,风机故障率还是让业主大跌眼镜,海上风机年均设备故障率甚至达到陆地风电的10倍。
此外,国家海上风电整体规划还不完善,又缺乏合理电价及成熟产业链支撑,高宏飙坦言目前开发商在海上风电上还迈不开步子,只能一边观望等待,一边谨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