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至少需要15年时间,指望某技术一出现第二年就改变市场版图是不可能的。”李泓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则提醒道,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基础和现实条件,“片面考虑‘新’会走歪路”。他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应把近期作为考虑重点,长远也要纳入考虑视野。
例如,铅酸电池由于存在污染隐患,已经被标上了“淘汰落后”的标签,但杨裕生指出,许多电池如果回收不好都会产生污染,关键看能否控制。而铅酸电池经过几年的技术发展,在比功率和寿命上都有较大提升。
他还指出,储氢技术也有一定潜力,如将氢用于煤制油很有前景。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岳建华也表示,蒙西地区2013年弃风率为17.7%,大量弃风非常可惜。最近发现,利用弃风电发展氢能大有可为。
“不管如何,储能技术应在发展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走不通的退下来或降为非重点,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最终由市场做裁判,进行淘汰。”杨裕生说。
示范项目须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底,我国共有76个规划、在建和已投运的储能项目(不含抽水蓄能、储热及压缩空气储能)。其中,已投运的项目在电力系统的累计装机量为53.7兆瓦,占全球装机规模的7%。
《建议》指出,兆瓦级以上储能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考虑不同技术模式和经济模式的组合,通过成本分析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方案,为激励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因此,有必要开展在运行储能示范项目的综合评估。
2011年12月25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在河北省张北县建成投产。作为行业标杆,该项目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但其在储能方面的具体表现却未有详细披露。
负责项目运营的中国电力科学院电工与新材料所所长来小康曾在多个场合被问及张北项目的具体运行数据。1月26日,来小康再次明确表示:“所有项目都在正常运行,储能功能都已实现,但全国的项目都有同样的问题:不可能划算。”
来小康指出,当初在项目规划设计时是以储能功能的实现为主要目标,并没有考虑技术经济性评价。
“如果当时考虑经济性那显然不合适,干脆别干了。”来小康认为,储能技术发展到现在应该往前走,下一步示范应该调整目标,在评价指标上从功能实现向技术经济评价过渡。
对此,杨裕生表示认同:“储能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经验,‘十三五’储能示范项目应考虑经济性分析和数据积累。”
《建议》也指出,目前储能技术还不成熟,不能完全满足低成本、长寿命和高安全的电网储能要求,需要重点支持适合电网的前沿储能技术研究。建议以企业为主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运用现代金融手段拓宽资金来源。
李泓则认为,未来5年仍然是储能产业打基础的阶段,应尽快找准商业应用,使其性价比被电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