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政策与现实,头绪难理清?

政策与现实,头绪难理清?

2009-12-23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数:1680

——关于风电产业的调查之三

   ●为什么刚刚发展起来的风电会有“过剩”说,而却没有人如此指摘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火电?
  ●这边火电厂因为发电小时数不足和煤价上涨大呼亏损,那边各地仍然大批上马火电项目。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到底该追求规模还是注重实效?如何让中国实实在在享受新能源的好处?风电产业发展的思路是否需要调整?风电在各方利益博弈中如何取得有效的市场配额?

  国家能源政策,能否破解上述问题?对此,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

  中国环境报记者 姚伊乐

  什么时候能更重视效益?
  电网建设没有相应规划,使其远远滞后于风电发展需求;风电产业发展政策层面的最大挑战是,能否由重规模转变为重效益。
  “规模不够就被淘汰,而不是效益不好被淘汰”,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说,这是目前国资委对央企发展的判断原则。
  这个原则也同样被用在风电产业发展思路上。我国风电发展重点放在西部,意图打造“风电三峡”;而在电网建设上却没有相应规划,使其远远滞后于风电发展需求,因而形成了风电无法就地消纳又难以外送的尴尬局面,甚至由此引来了“风电过剩”的结论。
  “追求规模效应,动辄百万千瓦级的手笔,而不追求实际效益,和国有企业经营的一贯模式有关”,韩晓平分析说,目前,我国风电发展主要依靠国企投资,这种追求“规模”的整体氛围甚至已经从“财大气粗”的央企弥漫到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因为一旦“规模不大”,就有可能成为国家关闭或淘汰的对象。而与此同时,行业整体效益却与规模不成正比。
  在风电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欧洲,经常看到孤零零的风机在运转,但欧洲风电利用率却比我国要高得多,效益也好得多。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在东部地区发展小规模的风电?这样一来,不存在电网瓶颈,减少输电损耗,效益也更为明显。这就是在江苏建设的风电场没有碰到电网瓶颈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目前在风电产业发展政策层面的最大挑战是,能否由重规模转变为重效益。”韩晓平建议,在电量需求大的地区发展风电,不要去追求风电规模,能上一个风机就上一个,适合3个风机的地方就上3个风机,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减排,同时实现经济效益。这就要求风电的审批制度、项目评估等都发生相应变化,取消规模限制,而以运行效益“论成败”。
  规模上的变化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社会资本更容易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韩晓平认为,目前风电产业以央企为投资主体的格局显然是不合理的,而规模限制正是民企难以介入的主要原因。国家应该从政策上放低门槛,鼓励自发自用,多余上网。“与此同时,应该形成多元化的能源来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推动能源市场化进程。”

  为何有很多不合逻辑的现实?
  现有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客观上拒绝了新能源介入

  2008年,我国全国发电总量34510亿千瓦时,其中燃煤火电发电28030亿千瓦时,风电发电130.8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约0.38%;风电装机容量838.77万千瓦,在建499万千瓦,目前的装机容量不超过1200万千瓦;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近8亿千瓦,其中燃煤火电就6亿多千瓦,全国在建的发电装机容量9202万千瓦,其中火电6555万千瓦。
  面对这些数据,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质疑说,为什么对火电过剩视而不见,对刚刚有一点点热乎劲的可再生能源却大泼冷水?
  一方面全力节能减排,一方面大上排放项目;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一方面说风电产能过剩;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再生能源发电全额收购为何沦为一纸空文?
阅读下文 >> 1-11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生产简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4532&page=1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