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部门对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码,不少国企迅速进场。相比之下,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面临多重因素制约,“隐形门槛”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已对民营资本形成了一定障碍。
资金实力成为横亘在民企面前的第一道门槛。尽管政府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对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一视同仁,但进入新兴产业意味着要率先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并且面临投资回报风险,这对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而言负担较小,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却要掂量许久。
短期能否“亏得起”也在民企与国企之间画出了清晰的界限。在投资新能源产业时,无论是陆上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还是光伏特许权招标,中标企业无一例外出现国企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局面。原因很简单,对于“不差钱”的国企而言,有能力“冒着短期亏损的风险”,以超低价中标击败民企而获得进军新能源的先机,并一再扩大投资版图。
此外,新兴产业的内在发展动力是技术创新能力,拥有比较完备研发实力以及人才优势的国企比民营企业稍胜一筹。
因此,民企要么被上述“隐形门槛”挡在新兴产业门外,要么奋力进入新兴产业,也面临着持续发展的实际难题,存在因支撑不下去而被国企并购的风险。
相比之下,国企响应政府支持新兴产业的政策号召,在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展开了一轮气势磅礴的扩张。其背后有着双重驱动因素,一是国企在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或国民支柱产业方面具有必然的责任;二是认同未来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提前做足准备。
“国家队”积极参与到新兴产业的投资浪潮中,对于产业发展初期的支持非常必要,但国企发展新兴产业的局限在于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不足和外部资产效益考核的短视化。因此,采取措施调动民营资本投资新兴产业的积极性,解决其遇到的实际困难很有必要。
首先,对于目前新兴产业的整体成本偏高问题,政府应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缩短新兴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对企业研发提供激励性补贴措施,既要在关键节点给企业以实质帮助,又应给企业补贴力度将递减的预期,避免企业“躺在补贴上过日子”。
其次,对于新兴产业技术及生产尚未成熟稳定、难以很快实现投资回报的问题,可以通过生产示范试点率先在区域推广,以此扩大影响,逐步培养市场需求,让企业产品尽早实现收益。
最后,对新兴产业配套服务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市场从供应到需求尽快实现有序运转,鼓励开放式的创新产业联盟,以此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