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在于电网的吸纳能力能否跟得上风电的发展速度。”前述风电专家强调。
这种看法也得到王秉军的认同。他在此次论坛上表示,电网容纳风电的极限问题,始终是决定内蒙古风电发展规模的关键问题和首要问题,要达到20%的电力比例吸纳风电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当地社会的总用电量水平。
为此,内蒙古发改委也在今年下发的《内蒙古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即鼓励本地区企业引进新产业,构建发电与用电企业一体模式,这样可使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与高耗能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已有企业开始上述尝试。中电投集团计划依托在蒙东霍林河地区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和铝加工园区,构建微型电网,以此与大电网解网运行,直接将风、光电接入微网,使风和光电比例提高到20%以上。
拟总量控制和产业整合
尽管内蒙古在“十二五”提出了一个倍增的发展规划,但决策者也意识到要控制风电发展速度,否则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和发展失衡。
记者获悉,在2011年,内蒙已经投产的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已达1000多万千瓦,在建的项目有700万千瓦,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的还有1600万千瓦。“如果前述第三类准备期的项目都如期投产,那么我们的发展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王秉军表示。
因此,内蒙古未来拟对新的项目实行总量控制。记者了解到,内蒙古发改委在今年年初根据《规划》,确定了每个盟市建设总规模和年度建设规模,实行风电年度建设计划管理。
与此同时,内蒙古制定了《推进风电企业整合减少主体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内蒙古计划通过兼并、联合、托管等市场化手段,推动资源向大企业集中,对区内60多家企业风电行业的企业压缩到25家以内。
在风机制造领域,内蒙古也将改变“十一五”期间将风电开发与风机制造引进挂钩的做法,对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风电开发权做出限制。根据《实施细则》,对风机整机生产商而言,其年销售额要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对风机关键零部件生产商而言,其年销售额要超过10亿,只有这两类企业才能获得相应的风电开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