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电气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
一家民营风电企业,旗下竟然拥有8家研究院所,500多名研发人员。
这还不算,作为风电产业的后起之秀,迄今为止,三一电气的装机规模并不很大。但是三一的这些研究院所负责人却个个不同凡响,均来自行业顶尖企业。
马贤好,现任三一电气电机与系列子公司总经理,此前曾担任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总设计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专家,在中国大电机行业名声显赫。
曾赣生,现任三一电气自动化子公司总经理,此前曾长期在华为、艾默生等业内一流企业供职。
Behzad Bigdeli,现任三一电气欧洲研究院院长,此前曾在维斯塔斯位于丹麦的研发中心任职。
……
就连三一电气的总经理吴佳梁也是属于典型的“技术派”。早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导弹专业的他,对风电技术也有着非常专业的把握能力。
超强的技术底蕴,让三一电气与时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相比显得与众不同。与这些企业所推崇的“轻资产”模式不同,三一电气在创业伊始,就确定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之路。从增速机、发电机、控制系统、叶片到回转支撑系统,三一电气均依托自身强大的制造基础和研发能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重资产”之路,并成为全球拥有最长产业链的风电整机企业。
厚积薄发
时至今日,三一电气已经投入31.5亿元发展自己的全产业链风电产业。这么做,其实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那就是做出中国自己的、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风机。
要知道,作为世界最高端发电设备的风机设计制造,绝不是简单地将各零部件糅合在一起的拼装游戏,而是跨学科且技术密集的精密制造。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空气动力学、复合材料技术、计算机仿真学、自动控制和多体动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技术、机械、电机等20多个学科与专业,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体设计的改变,从而让风机制造商承担难以估量的损失。也正是这个原因,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维斯塔斯也采用了全产业链生产模式,风机大部分的关键部件都是自己生产。
“选择全产业链的风电之路,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掌控每一个部件的质量,并且相信我们能把这些部件做的比别人更好。”吴佳梁在接受《机电商报》记者专访时讲到。
况且,从三一电气的内在基因、能调配的资源、最擅长做的事情等方面来看,这也是三一行事的一贯风格。“三一没有一个行业进入的早,但都能挤出份额。按照三一的发展规律,走到金字塔尖是必然的事实。就拿工程机械领域来说,现在我们的产品品质和日本的一样,价格要比韩国贵,服务也更好,已经成为行业顶级品牌。”吴佳梁自信地说。
不过,在风电行业,坚持这样的选择,就注定三一电气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能够坚持下去。
“从2008年成立至2009年的两年时间里,三一电气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上。我们并没有急于拓展市场。”吴佳梁说。
而那两年,正是风电产业爆发性增长、各厂商大肆跑马圈地的黄金年头。
连吴佳梁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段时间里设备制造商确实有利可图。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等纷纷上马,依靠买来图纸,进口若干个关键部件,就拼凑起来了。”
打造自主品牌让三一电气的市场份额始终在低位徘徊。从2008年6月其第一台风机实现并网发电以来,三一电气至今累计安装的风机也就500多兆瓦。2009年,三一电气的营业收入还不到3亿元。这让三一电气的决策者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这种爆发式发展所引发的企业狂欢显然不能长期存在,一切在2011年发生了改变。2011年,风机质量的隐忧和大面积脱网现象的爆发让风电的快速发展难以为继。大家开始反思,行业进入低谷洗牌阶段。
而此时的三一电气位于昌平南口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建成。当记者与众多开发商一起走进这些足以比肩世界一流企业的巨大厂房中时,数台刚刚装配完毕、并醒目地印刷着“三一电气”的巨型风机显得格外耀眼。装配工位上,身着蓝色制服的工程师们正有条不紊地装配风机。
据吴佳梁介绍,目前,三一电气1.5兆瓦、2兆瓦风机已经实现量产,3兆瓦、6兆瓦风机即将下线,10兆瓦风机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已启动,现有的产能已经达到了能够年产2000台的水平。而这些风机除了主轴是从瑞典SKF和德国FAG购买以外,齿轮箱、叶片、变流器、变桨系统、控制系统、电机等关键部件都是三一电气自主研发的。
上个月,三一电气自主研发制造的5台2兆瓦中速双馈风力发电机(SE8720ⅢE)已成功在美国Ralls风电场并网发电。据悉,这是我国出口到美国、同时也是出口到海外单机功率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也是中国企业在北美地区首个自主建设的风电项目。
这让厚积薄发的三一电气面对未来有了足够的底气。
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