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里风电场现场人员的协助下记者查看了46 号机组风向标故障检修的流程记录:2012 年6 月20 日晚上,SCADA 报警显示46号机组发生风向标故障,但随后被值班人员通过远程复位方式予以处理。6 月21 日1 时38 分,SCADA 再次报出这一故障,且值班人员商桓庸在15 分钟内没有能通过远程复位方式将故障解除。
46 号机组停机超过15 分钟,触发自动起停机记录(停机时间、机组号、故障代码)。
这时,值班人员商桓庸手动填写停机原因和停机类型。第二天,检修人员白杨、杨晓川去做检修之前,根据故障代码查阅故障树,大致确定了检修步骤和所需的物料。需要说明的是,故障树是用来说明一步步如何确定故障点位置的,同时故障树中都附有作业指导书,用来说明如何将这个故障点上损坏的元件更换掉,包括工具、步骤、EHS 等信息。
然后,白杨、杨晓川拿到班长王鑫磊开出的工单。需要说明的是,工单显示的多项信息及其运行状态记录,不仅可以追踪到此次的检修流程,而且整个检修流程的不同时间段(故障响应、检修、等待等)也作为KPI 系统计算电量损失和风电场绩效的数据输入源。
白杨和杨晓川从仓库领出物料后,驱车前往46 号机组做检修工作(他们可以将笔记本电脑带至塔上,接上网线即可登录EAM 查询故障树)。他们根据标准作业包的指导更换备件,排除故障点,机组恢复运行15 分钟后,系统识别并记录启机时刻。到此,记者在系统中查看到停机时刻为“2012 - 06 - 21 - 01 :53 :01”, 恢复时刻为“2012 - 06 - 21 - 10 :00 :51”。
此后,王鑫磊确定工单结束节点,并填写工单总结内容,包括选择在故障树中已经预先定义好的故障原因(风向标未能正常偏转)、故障区域(风向标机械部分)、故障点(风向标机械部件)。至此,46 号机组风向标故障检修工作流结束,所有记录关闭与归档。需要说明的是,系统已自动计算出风向标故障点的发生频率,进入维修维护历史记录。
在王欣看来,达里“智慧风场”检修工作流的价值最终要落到“提升发电量和降低运维成本”这两个诉求点上,4 个多月的运行结果增强了他的信心。从实际效果看,改造后的SCADA 系统不仅完全满足了现场运行人员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机组运行对于集团集控中心的透明度,为集团公司“少人值守”的管理变革创造了条件。
在实施EAM系统过程中,远景“智慧风场”团队将每台机组的每个部件名称、型号、供应商、图片、图纸号、全部统计出来,并导入系统建立BOM(物料清单),不仅建立了完备的风电场资产清单,而且可以对每个部件的故障情况、更换历史进行查询。尤其对资产的管理已经延伸到库房,物料图片与货位号都可以清晰地在系统中展现,这样即便是没有机组维护背景的人员也能便捷地找到相应备件,随时支持检修人员的工作。
谈到“智慧风场”软件系统上线的效果,王欣最满意的是CMS 系统,“很有立竿见影的味道”。系统上线4 个多月,CMS 累计发现有17 台机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远景“智慧风场”团队分别出具了包括“诊断结论”和“处理建议”的报告,其中有6 台机组在夏季更换了大部件,避免了往年因为冬季大雪封路无法更换部件造成的电量损失。同时,对11 台机组的“带病”大部件进行了处理,避免因为“恶化”导致的大部件更换,优化了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