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智慧风场”故障诊断系统也支持专家诊断系统。对于重复发生的故障,检修人员可以将问题升级至专家诊断系统,由风电机组专家通过根本原因分析给出根治方案,再通过EAM 系统的工单部署落实。这样看,达里“智慧风场”就在故障检修方面可以借力更专业的外脑智慧。
看上去简单实用的故障诊断系统,实际上是涉及了贝叶斯算法等理论的创造性开发工作,这一“算法”特性连同EAM 与SCADA系统计算出的“结果”,使KPI 体系更加准确地反映风电场的运营状况。
据记者了解,一直以来有些风电场运营商不怎么相信设备厂家SCADA 系统自带的机组可利用率统计,因为设备厂家的SCADA 系统可以分辨机组的各种状态,但是无法分辨停机的各种原因,很多时候都在机组停机问题上互相扯皮,运营商只好通过人工的方式估算可利用率。
实际上,大多风电场管理者能够意识到风电场采用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不够完整,而且有些指标不尽科学,比如广为使用的时间可利用率指标并不能很好地揭示风电场发电潜力的利用程度,而且大部分指标的计算和报表一直依靠人工进行,不仅不能杜绝人工错误,还难以挖掘到电量损失的关键改进点。
远景“智慧风场”团队创造性地为达里“智慧风场”部署了一套基于能量可利用率(实际发电量/ 理论发电量)的风场关键绩效指标KPI 体系。据陈龙在现场的演示,记者发现达里风电场有风能监测类、生产监测类、可靠性和性能类、故障监测类这四大类KPI 指标,而且这四类KPI 指标在能量损失的主线下系统地层层展现,脉络十分清晰,而且针对每一类指标都有相应的报表功能。
通俗地讲,达里“智慧风场”KPI 系统可以把不同原因、不同设备、不同故障损失的电量都明确地予以显示。比如人为工作原因造成的发电量损失,就有维护时间、响应时间、工作安排合理性指数等指标。所有指标都是在系统中自动计算与实现的。
几多期待
远景能源做“智慧风场”产品的想法是由其“持续降低风电度电成本”的技术理念引发的。
从业内来看,风电千瓦建设成本就摆在那里,但度电成本就是个拍脑袋的数字了,因为一直以来的风电场粗放式管理和运营不可能产生真正能够计算度电成本的可靠数据。2010年年底,远景能源总经理张雷和他的团队开始考虑为风电场做一个“管理系统”的产品,无论从风电场运营的角度,还是从机组20 年寿命的角度,都能够真正并准确地计算度电成本。
据远景能源质量工程部总监谢德奎回忆,2011 年大年初二,他和张雷去河北滴水壶风电场,一路上他们都在讨论这个产品的事情,“智慧风场”的名字也是在这条路上诞生的。
其实,远景能源做“智慧风场”产品,也并非去找全新的点子,他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所有风电场业主都有的需求,但一直缺乏良好体验的系统工具,然后做出一个能给业主带来良好体验和效益的好产品。远景“智慧风场”团队做出了这样的产品。
数据显示,2011 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1409 台,全年新增装机容量1763 万千瓦,截至2011 年年底中国累计安装风电机组45894 台,累计装机容量为6236 万千瓦。如此规模的风电场资产,显然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明确提出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其中到2015 年,风电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如此巨大规模的风电资产,显然对远景“智慧风场”团队是一个鼓舞,市场就在那里,而且需求也相当明确。
需求确实存在,但运营商在选择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时是十分理智和谨慎的。比如胡永生,在决策大唐达里风电场引入远景“智慧风场”软件系统前,也听取和研究过风电场场长对现有风场IT 系统的应用情况,在他看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风电场管理并不是IT 技术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远景“智慧风场”是不是真正能够从风电场业主运营的角度发现风电场业主的
需要并解决问题,远景能源是不是能把个性化定制风电机组的技术和能力应用到“智慧风场”,成为风电场精细化管理的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