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钥匙”的瓶颈
一边是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热情,另一边则是企业的现实表现。为什么有人说是契机,有人说是方向,而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政策缘何难以“落地”呢?
国内某大型风电企业的研发业务单元总经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技术装备来看,目前风电企业还没有很成熟的经验,因为大家都知道风险非常大,技术挑战非常大,所以装备本身尚面临很多问题。从政策层面来说,相关的电价等还没有明确,企业不愿意去尝试风险。
根据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情况,与欧洲相比,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历程比较短。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机组,大约可以追溯到金风科技2007年在渤海湾的实验性研发测试工作。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中国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不系统的方面。
发展海上风能所需要的工程装备,一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风机;另一部分是项目实施过程需要的工程装备比如吊装船、运维船等。
据前述风电企业研发业务单元总经理介绍,吊装船并没有核心技术的挑战,运维的船舶可以在现有的海洋船舶技术和工程经验基础上,做一些应用设计,从而更好实现可达性。相比之下,海上发电所需要的风机机组的可靠性面临的挑战却很大。
该人士称,海上风电的技术复杂性和难度远超陆地风电,涉及海洋气象、防腐专项技术、风机需要的地基和漂浮式控制等,各海域的温度、水流、盐分等也不一样。“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的技术突破和度电成本是核心。”
除了技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海上风电的成本比火电高两倍左右,而海上风电的电价政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开发商期望定价能在每度0.9元左右。如果这个能够定下来,开发商的积极性有望提高。”金孝龙说。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认为,由于海上风电的成本很高,国家应该出台政策细则,如支持技术创新、降低设备成本、降低前期投入和较好的并网电价等,支持风电发展。
风电业内人士呼吁,发展海上风电,要做好循序渐进的、长远的规划,核心技术需要有持续的投入机制,同时需要有严谨的评价机制和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