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克还表示,尽管中国已经派出政府及企业官员前往美国和欧洲进行“采购之旅”,但“该行动对于贸易影响甚微,不如进一步开放市场。”而对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伍德克则认为,中国应该借此机会调整产业结构,而不是仅仅用于扶持本国企业的发展,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刺激资金所投入的正是一些中国明确对外国公司加以区别对待的产业。”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国内有关行业协会及企业近日传递了截然相反的声音。他们表示,目前在装备制造业的招标采购活动中,通过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歧视性条件违法限制国产设备使用的做法比较突出,这种做法制约了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利于提高重大装备自主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这些组织还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对招标采购活动进行规范。
发改委下“通知”纠正“不公”
国内外的迥异声音已引起有关当局的重视。上周,发改委出台的《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中,专门对制止限制国产设备使用问题进行了“纠正性”规定,回应此前国内一些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不满。
《通知》明确提出,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的,除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等法定情形外,应当采购本国产品。的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必须在采购活动开展前,按照国家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通知》还强调,对于全部或部分使用政府投资项目,在招标文件中采用歧视性条件,间接或直接指定采购国外品牌产品或功能部件,限制国产设备使用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王泠一今天接受采访时认为,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主动地与欧盟进行沟通。今年初以来,中国已经多次派出政府及企业官员前往美国和欧洲进行“采购之旅”。在最近的欧中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还与温家宝总理共同承诺抵制保护主义。针对在竞标中出现的问题,王泠一指出,欧美的企业往往要价较高,有时甚至是中国公司的几倍,“如果过高的价格超过了中国政府的承受范围,那么国外企业自然很难中标。”
王泠一强调,中国和欧盟的政府、商贸组织以及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减少彼此间的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