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混改上路 能源央企率先发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大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2014年舆论场最期待的话题之一。不同于以往的是,在体制改革方面通常反应迟缓的能源巨头们这一次成了先行者。
9月14日,中石化兑现了2月初抛出的“率先启动混改”的承诺,宣布25家境内外投资者将认购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29.99%股权,突破千亿的引资规模也让这桩交易成为2014年全球最大的并购案。
开了个好头的中石化并非孤例。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等能源央企紧步中石化后尘,以领先政府制度设计的姿态纷纷宣布将启动混改。对此,叫好者和质疑者兼而有之,叫好者叹服于巨头们的勇气,质疑者则担心那些响亮的口号难以落实,更难以触及本质。以油气行业为例,民营油企更期待看到的是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加油站业务的开放,而这也是行业未来深化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正因如此,中石油酝酿中的上游领域混改方案更让我们充满期待。
改革素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保守的能源行业推进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不应成为常态,国家层面有必要尽快拿出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只有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改革探索形成合力,混改才能行得正、行得稳。
【10】“981”亮剑南海 油气开发走向深水
又一个甲午年,我们无意于过度联想,但在中国最南端的那片海域,不应有的争议仍在继续。这一次,中国由点及面,用三个“首次”做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回应。
5月9日,“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南区块开始作业,中国首次进入南海进行油气勘探。
6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将南海列为重点建设的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之一。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在南海建设大油田,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和联想。
两周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雅典参加“中希海洋论坛”期间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海洋观,以三个关键词“和平、合作、和谐”向世界阐释了中国海洋开发的理念、方式和原则,也从侧面回应了东海和南海的争议。
9月,“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发现深水高产大气田,这是中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中国深海油气开发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南海争议不囿于能源,但能源显然是争议存在的理由。纵观世界油气工业发展史,从陆地到海洋、从浅海到深海是必然趋势,而南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11】走得出去拿得回来国际合作多点开花
无论“走出去”还是“拿回来”,中国能源界2014年的表现都没有让我们失望。
2月17日,国家电网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特高压直流送出项目。这是国内争议不断的特高压首次赢得国际认可,最乐观的观察家甚至认为,特高压有望借此成为“高铁外交”之后,“中国制造”的又一张外交名片。11月底,国家电网再出国门,作价30亿美元成功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CDP Reti)35%股权。“30亿美元”的收购价同时刷新了两项纪录:国网境外单笔投资和中企在意大利最大单笔投资。
5月21日,中俄在上海签署了总价值达4000亿美元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为两国蹉跎近20年的天然气谈判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从2018年起,俄罗斯管道气将首次进入中国和亚洲,为期30年每年输气380亿方的约定,也将让中国跃升为仅次于德国的俄罗斯天然气第二大买家。克里米亚危机导致国际关系出现的一系列微妙变化,显然是促成这笔世纪大单的催化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仍有大片想象空间。
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电源企业华能、大唐海外密集签单、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商神华百亿美元进军俄远东煤矿、中广核成为罗马尼亚Cernavoda核电站3、4号机组项目“最终投资者”……中国正在更主动、更自信地融入国际能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