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电力专家表示,有可能涨也有可能跌。“各省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在发改委对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的3个电价管理办法指导下,原来电网公司所得的购销差价在各省的核定就不一样。因此,估计有的省核定下来利润空间肯定会压缩,有些省则情况可能相反。”曾鸣具体分析道。
王金豹肯定,至少在内蒙古,核定输配电价之后,电网相比原来的收益空间肯定会压缩。在内蒙古经信委电力处工作了近7年的张德也认为,“从内蒙电网的实际情况看,输配电价只要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保证电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输配电价格是肯定能降下来的。”
事实上,在输配电价改革机制尚未成行的条件下,内蒙古就已经开始试验了一种特殊的电力市场化模式。
这项名为“电力多边市场交易”的模式,由“发电、用户、电网”三方共同参与,在“发电侧和用户侧”两端引入市场化,通过电网公司搭建的交易平台,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这一模式,主要目的是让发电厂和大用户直接见面,发电厂可以选择多个用户,用户也可以选择多个发电厂。
原本因为没有独立清晰的输配电价,售电端和发电端的市场化竞争很难推行,而内蒙古这一有限的市场化能够推行,得益于蒙西电网归属于地方政府管理。
回忆起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的出台过程,张德难掩兴奋,“从2006年开始申请到批下来经历了两年的时间,2008年我们一个月至少有两三次要去北京开会。”
但其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是在2010年5月6日。他说,“当时规模很大,还专门买了一个股票交易所的那种锣,电监会主席和自治区主席一起敲的。”
运行三个月时,国家发改委因其有违节能减排目标而被叫停。此后重启,又被叫停,直到2012年重启后才连续运行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积极促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2008年时,经济危机爆发,此举意在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进而稳定工业增长。与此同时,内蒙古也有发电结构多样、电力资源丰富的独特性。直到2009年,内蒙古的电力始终是供远大于求的局面,当地发电厂的机组平均发电利用小时数仅为4044小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