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存的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
能源互联网不能简单等同于互联网+能源。清华信息技术研究院副主任曹军威表示,能源互联网强调的是能量交换,而互联网+能源则是强调信息交换,前者包含后者,在能量交换基础上,再去讲B2C、B2B、C2C、O2O等多种形态商业模式。
《指导意见》讨论稿中,关于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部分有不少篇幅。紧扣电改,基于能源互联网市场交易体系,支持能源资源、设备、服务、应用的资本化、证券化,为基于互联网+的B2C、B2B、C2C、C2B、O2O等多种形态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平台;促进能源领域跨行业信息共享与业务交融,培育能源云服务、虚拟能源货币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面向分布式能源的PPP、众筹等灵活的投融资手段,促进能源就地采集与高效利用等被重点提及。
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曹寅称,未来的能源行业在用户侧会非常多元化,会有很多小型售电企业出现。以前的能源行业,无论发电、电网建设,还是用户侧电力销售,基本上都是由国网、五大电力等企业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投资和运营的。
分布式能源使消费者身份相应发生变化,变成产销一体的消费者。因我国能源行业长期被垄断,有关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此前消费者通常无法获得参与机会。而能源互联网新系统下,消费者与能源供应者之间需要互动,这种封闭格局将被打破。
国家鼓励利用互联网理念,积极探索能源互联网与不同行业融合发展新途径,同时鼓励利用互联网手段,在大型建筑、场馆、园区、岛屿、城镇等不同规模范围内开展能源互联网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和政策创新试点,内容包括多能协同能源网络优化建设与协同运营、清洁能源互联网化交易、绿色货币与绿色证书等能源衍生品交易运营管理、电动汽车与储能互联网化运营、能源大数据应用服务等。
目前我国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工作采用的主要模式是试点+推广,即首先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园区或地市进行能源互联网工程试点,并将试点逐渐丰富、链接,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能源互联网络。例如海淀、亦庄开发区等区域性能源互联网项目。
能源互联网的资本关注愈发升温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预计,未来会有不少新能源企业进入储能市场,将为储能市场尤其是储能系统集成市场注入很多新的活力,既可以解决新能源目前遭遇的“限电”问题,也可以提高智能微网的经济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在政策驱动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国内外产业资本纷纷布局储能产业。国内方面,在能源互联网的推动下,多家上市企业布局储能领域,传统的铅酸电池转型可再生能源储能,拥有风电和光伏电站优势的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储能行业。
科华恒盛主营UPS电源,旗下电动汽车充电用储能装置已出口美国;阳光电源已与三星SDI合作建设锂离子储能电池项目,并积极布局光伏电站。天合光能成立天合储能公司,计划到明年公司实现在全球储能市场上的占有率约为1%,到2020年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智慧能源+互联网能源”。
此外,南都电源在领先的储能电池技术基础之上有望战略延伸到云控制和储能运营领域。新加坡的智能光伏储能项目显示其在云计算、智能能量管理上的潜力。圣阳股份转型风电和太阳能储能领域,储能业务收入占比近半。科陆电子拟募资30亿元加码光伏和风电储能及微网运营等领域,目前正在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和储能系统。
局部性能源互联网技术应用值得期待
当前,局部性的能源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各地小区内的储能应用逐步增加。《指导意见》中提到,鼓励整合小区、楼宇、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储电、储热、储冷、储氢等多类型大分布式储能设备及社会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储能电池、UPS、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储能设施,建设储能设施数据库,将存量巨大的多种类型的储能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管控和运营。
业内专家预计,小区储能电站、充电桩建设将会对储能市场带来很大影响。首先其需求巨大,如果国内大量小区实现充电桩和储能设施的安装,对于电动车的引入、风光电尤其是分布式电站的发展,会出现更多市场机会。
分布式能源得益于分散、靠近用户端等优势,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能提供良好发展途径,丹麦的分布式比例高达50%,而欧盟也有平均10%的占比,我国这一市场空间虽然很大,但目前与欧洲在技术、市场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
未来,个人、家庭用户与分布式资源、储能资源之间,也可通过局部的自主交易,实现分布式能源生产、消费一体化。传统电网模式无法顺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需要,而能源互联网以能量和信息的双向流动为主要特征,实现信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以及系统的动态平衡,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新能源接入,使得分布式能源发电与资源调配更为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