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杂志日前刊登署名为程闻书的文章《维斯塔斯:一波三折的中国之旅》。文章回顾了维斯塔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认为这家“强大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正在“迅速调整,重新出发”。节选如下:
丹麦跨国企业维斯塔斯一直是世界风电设备的领跑者。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让维斯塔斯拥有了深厚的技术积淀,在全球各个地区的成功经营,也令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
2012年,在其经营状况跌入谷底的情况下,维斯塔斯对发展战略、经营管理进行了深度调整,逐步适应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节奏,2015年重回第一阵营,并获得中国市场的认可。
实际上,维斯塔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短。1979年,维斯塔斯生产了第一台风机,开启了其风电设备业务。1986年,维斯塔斯便为中国第一个风电场提供了3台 V15-55千瓦风机,可以说是中国风电产业最初发展的见证者。
从2000年到2003年,维斯塔斯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始终维持在全球市场的 1/4强。2004年上半年,维斯塔斯和风机制造商NEG Micon的合并,树立了其在全球风力工业中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
维斯塔斯是中国风机产业的拓荒者:设立采购办事处、培育零部件供应商、设立一体化工厂……20年中维斯塔斯一直保持着风电领跑者的角色。
转折出现在2006年。前一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厂不允许建设。”
这一政策有力扶植了中国本土企业,但对于维斯塔斯这样的外企而言是极大的制约。
在这期间,中国风机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风机整机的价格已从2008年的6500元 /千瓦狂降至2011年的3700元/千瓦。而维斯塔斯等外资企业仍坚持5000元/千瓦的报价。
其实,风电作为一项长跑项目,生命周期长达20年至25年,不少企业强调的度电成本概念的确更能够体现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实际回报价值。但是,彼时中国风电市场发展迅猛得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少业主更多把重心放在跑马圈地上,而不是为20年后的设备状况买单。
2012年对于维斯塔斯来说是格外艰苦的一年。全球风电市场的寒流对维斯塔斯的影响特别明显。接下来一年多,维斯塔斯就在不断的取舍和调整中度过。
首先是机构扁平化,去掉不必要的层级,使得内部信息传递更加顺畅,在订单处理上更为灵活以适应中国客户的需求,同时通过近距离、响应快的服务,与客户共同设计量身定制的运维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