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作为新型环保新能源,近年得到迅速发展。我市从2006年开始在风力发电方面积极探索,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市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我市转型发展、节能减排的标志性项目。这条新能源探索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风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市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三门峡风电产业发展系列报道,对我市风电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风车”对于大多数三门峡人来说,只是停留在美丽的童话故事之中。后来,一些用于发电的“大风车”开始出现在三门峡人的视野中。而今,越来越多的“大风车”如雨后春笋般在三门峡的崇山峻岭间拔地而起。远远望去,一座座,一排排,成为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悉,目前我市风电并网规模为33.25万千瓦,装机规模不仅位于河南省第一位,而且占河南省总量的50%以上。
3月12日,记者乘车沿着曲折、狭窄的山路,盘桓一个个陡坡,登上位于陕县王家后乡政府所在地燕山的一个山头。放眼望去,山顶上几十座高大的风机,分布在曲折的山脊上,在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旋转,气势蔚为壮观。市能源局局长王志方感慨地对记者说,风电发展就如这登山之路,曲曲折折,方见风景。
三门峡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资源储量丰富,藉此发展起来的火力发电是全市能源产业的支柱。然而,煤既不属于再生能源,燃烧后产生的排放物又污染环境。有没有其他能源产业可以发展呢?风,进入人们的视线。
三门峡有风吗?
2006年初,大唐河南发电公司开始尝试在三门峡区域内进行测风。该公司规划部主任崔东岭是当时找风的人。记者问起找风的事,他感触很多。作为公司风电开发项目部负责人,他刚接到在三门峡这个内陆地区搞风电开发任务时,感觉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我们只有两个人,一部车和一个传真机,没有设备,每天手拿着风轮到山里去找风。风一吹,别人都往屋里跑,我们却往山上跑,爬的山陡峭不说,大多连条小路也没有,经常是手拿镰刀割着荆棘往前一步步走,有时需要拄着手杖在山上攀冰爬雪,有时好不容易爬上去,脚下一滑,被摔了下来。摔过的跟头、遇到的危险多得记不清。每次出去必须两个人一起,一个人有危险,其他人还能回来报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