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长县的山峦之间,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大风车”伫立云端。它们如何在复杂地形中“安家”?如何将设备运输到位?面对多变的气候,如何精准地完成各部件拼接?今天,带你深度揭秘百米风机的“安家”之旅。
西北电建三公司承建的延安交口风电项目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交口镇和张家滩镇,共安装27台5.56MW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50MW,公司承担的施工范围为升压站电气安装、风机吊装、箱变安装等。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绿电3.23亿千瓦时,相当可节约标煤约9.68万吨,减少碳排放10.69万吨,二氧化碳38.88万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
在黄土高原建风机
设备运输的难点在哪儿?
延安交口风电项目风机塔筒结构为混塔结构(预应力钢—混凝土混合塔架),这种结构的设备体积庞大、重量重。
据介绍,每台风机总高150m,叶轮直径200m,叶片长度98.5m,单只叶片重34t,塔筒高度147.3m,其中混凝土预制塔筒104m,共计42段,单台风机混塔管片172片,如此庞大的运输量,不仅运输难度直线上升,使得后续的组装、吊装难度也无疑加大。
山间道路崎岖不平,且路况不好,一辆辆运输车如同“蚂蚁搬家”,设备经常性不能满足现场施工需求,项目部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积极配合总包单位和运输单位进行道路勘探,一方面加强与总包方沟通协作,提前告知供货需求,明确各施工阶段对设备的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另一方面经常深入设备存放场地,与相关方反复研讨运输路线、车辆安排、装卸方式等细节。
面对庞大的风机设备,
吊车站位的难点在哪儿?
吊装图
延安交口风电场所有风机都安装在山顶,这里山地地形错综复杂、机位空间狭小局限、道路狭窄且坡度极大,周边还有果树和农田,这不仅限制了吊车的行动空间,还增加了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保护难度,使得吊车组装和站位难上加难,每一步操作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风机塔筒吊装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项目部沉着应对、科学规划,在每台风机施工前,都提前对机位场地和道路进行多次且细致地勘查,不仅使用专业的测量设备获取精确的地形数据,还深入了解土壤的承载能力、周边地质稳定性等,并与总包及相关方积极沟通、协商,经过多轮的研讨、筛选,最终确定出既满足施工需求,又能最大程度保护周边环境的最佳吊车站位,为风机吊装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达百米的“大风车”,
吊装的难点在哪儿?
风机叶片吊装
山地风电吊装最大的难点在于,机位之间距离甚远,每安装完成一台风机,需要将吊车全部拆解后,再转运至下一个机位,这一过程不仅繁琐,还极大地延缓了施工进度。
在风机吊装过程中,受道路狭窄、吊装平台面积不足等因素,27台风机均采用单叶片吊装方式,增加了盘车装置、单叶片全套吊具等设备。遇到寒冷天气时,混塔拼装胶体在低温环境下,无法达到设计强度,使得冬季吊装进度极为缓慢。同时,混塔塔筒和其结构胶均需达到100%强度后,才能进行预应力钢索施工,之后还要进行钢塔、机舱、轮毂、叶片吊装工作,整个工序流程极其复杂。
最惊险的“百米高空穿针引线”值得一提,在1250吨履带吊或2600吨汽车吊强大而稳定的“托举”下,长度近百米、重量达三十多吨的叶片缓缓升空,克服风力等因素,需以平稳的姿态实现与轮毂的精准对接。
回顾项目历程,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如同璀璨的坐标,清晰记录着项目的推进轨迹。这份骄人成绩的背后,是西北铁军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一步步将蓝图变成现实,为能源供应注入绿色动力贡献重要力量。
2023年12月18日,首台风机吊装完成;
2023年12月31日,升压站带电及首批并网一次成功;
2024年12月4日,风机混塔吊装顺利完成;
2025年1月16日,风机吊装工作圆满完成;
2025年3月22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