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池。
重点开展动力电池核心电芯材料研发和制造技术,生产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深度放电的磷酸亚铁锂电池、锰酸锂等锂离子单体电池,研发动力电池隔膜、电解液、负极材料的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展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攻关,突破电池组一致性关键技术,实现电池组保护功能和均衡充电,解决成组电池安全性和长寿命问题,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续时里程、最高时速以及系统使用寿命的基本要求。支持新型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实施大型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工业化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推进安凯客车锂电池和超级电容作为动力总成的纯电动客车产业化项目。
2、电机。
把握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永磁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的技术发展方向,深入研究电机及驱动系统、电驱动变速及传动系统,重点发展永磁电机,积极发展基于双机械端口电机的电力无级变速系统(EVT)、混合励磁电机等系统。攻克电机产品集成度、可靠性和系统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优化电机、控制器、DC/DC体积结构,强化电机对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完善模块化设计,统一插接件标准,提高工程化程度,摆脱关键电力电子元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展新型电机一体化动力总成,低嗓音高效一体化发电机组,耐恶劣环境稀土永磁材料,低成本高性能绝缘材料,高集成度、低成本轴角位置模数转换器等驱动电机共性技术产品。
3、电控。
破解能量管理系统、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以及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电动汽车电控关键技术,发展功率分配、功率限制和充电控制等功能模块,实现电池无损充电、电池充放电状态监控和电池实时检测、诊断和维护,提高能量管理系统中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安全管理模块可靠性和剩余能量估算模块的精度。优化再生制动与电动汽车性能匹配,满足制动要求和人性化需要。研究开发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电机驱动控制技术,发展感应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等驱动电机产品。开发可靠性高、成本低的传感器,发展可靠性高、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高功率的直流无刷电机。开展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单元研究,研制生产性能可靠的动力总成控制器。支持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开展纯电动车能量管理系统、增程式电动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项目。
4、燃料电池。
鼓励省内重点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跟踪燃料电池汽车前沿技术,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为汽车提供动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燃料电池各种基础性问题,破解车用燃料电池动态响应、环境适应性与降低贵金属担量等影响电池寿命、成本的技术难题,推动燃料电池配套零部件和集成系统部件的产业联合。开展纳米技术提高燃料电池耐用性研究,探索研制用于电动汽车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装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经信委新兴产业推进工作组,围绕新兴产业8大领域,在技术改造项目、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财政专项支持和科技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研究提出重大技术攻关与产业布局,研究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实现政策、资金、资源要素的集成配置。各市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推进本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增长后劲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谋划重大项目。建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认真谋划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并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和调度。加大跑部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开展中央企业在皖投资新兴产业项目的调度和协调,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着重做好3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的服务协调工作。
(三)强化资金引导。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财政引导资金,将扶持重点落实到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着力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支持符合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的自主创新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积极向省政府倡议设立省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建立担保风险基金。积极扶持、壮大一批省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皖拓展风险投资业务,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四)建立调度机制。建立全省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经济运行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新兴产业宏观层面分析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省经信委将定期对各地新兴产业项目进行调度、督查,及时掌握进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编制各市新兴产业发展简报,通报各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交流最新前沿技术、信息和发展经验。
(五)加强自主创新。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组织实施“十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百千工程”。积极实施企业技术中心“1+N”计划,即1家企业技术中心与2家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网上洽谈和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差别化支持。构建军民结合的公共检测平台,扩大军民两用技术应用领域。
(六)加强人才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参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引导人力资源与产业对接,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加强经营管理、技术研发、财务管理等人员培训。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力资本优先发展积累机制,鼓励企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领军型科研人才。抓住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外人才回归的有利时机,设立专项资金,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