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船舶制造。按照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监测、海洋工程建筑等领域为重点,建设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在沿海地区合理规划布局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重点项目,把胶东半岛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专栏18:海洋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重点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开发、临港机械、海水淡化、海洋电力、海洋仪器、海洋勘测海底布缆等装备以及重载集装箱、大吨位客货滚装、豪华游艇、邮轮等特种船舶及船用配套产品;加强声、光、电等多学科集成优势,开发特异灵敏耐腐蚀的各类传感器、海洋环境声学探测技术装备、海洋突发性污染灾害事故应急监测便携式快速测定仪、海洋遥感技术装备等,实施以海洋水文预报、海况预测预报、海底通信及现代海洋观测为主的“数字海洋”工程。
3.海洋精细化工产业。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突破海水提取绿色生产工艺,加快发展以海水淡化、盐化工一体化等为主的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积极发展以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系列产品为主的海水化学新材料产业,完善现代海洋化工产业链,逐步形成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产业新优势,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4.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开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风能区划及发电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快推进万千瓦级潮汐电站、百千瓦级波浪和海流能机组技术及相关设备的产业化,鼓励开发温差能综合海上生存空间系统,推广应用海洋生物质能技术,建设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试验基地,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我省良好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以大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和石油装备,加大重大技术攻关力度,促进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变大变强。
1.数控加工装备。加快突破机床主机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升整机和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重点研发生产多功能卧式(立式)数控机床、车钻铣磨复合加工中心车床、数控专机生产线、大型压力加工成套设备及智能伺服刀架、高速精密电主轴、磨具磨料等数控机床配套功能部件。发展工业机器人等数控加工装备,提升智能化控制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专栏19:数控加工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突破高精密车、铣数控机床,车铣复合机床,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高速切削刀具,大型数控锻压机床及生产线,新兴工业机器人及其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面向残障人员、无障碍行动的辅助机器人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形成包括主机、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
2.轨道交通设备。围绕“高速载重、安全经济、快捷便利、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突破空气动力学分析、牵引传动与制动、运行控制、轨道结构、关键材料及部件等关键技术,继续做大做强重载货车,开发新一代更加舒适安全的高速列车、新型地铁和轻轨机车等轨道交通装备。支持配套企业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3.通用航空装备。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机遇,围绕航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市场开拓与服务,引导通用航空设备、航空维修和服务业全面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
4.石油装备。面向国内外石油钻采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产品,增强我国陆地和海洋深部石油的钻探开采能力,提高二、三次石油开采的采油率,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
专栏20:石油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加快研发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复杂深井钻井技术及装备、气体钻井技术及装备、膨胀管技术及装备、三次采油技术及装备等大型化、深海化、专业化油气装备和技术,加快推进新型石油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系列产品的产业化。
五、重点工程
(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立足全省实际,持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抓好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级新药研发综合大平台、量子通信研究院、超算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争取新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建50家国家级平台,支持50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参与省部共建,新建500家省级平台。二是继续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包括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在内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全省创新资源的共用共享能力,提升整体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二)产业集聚发展工程。顺应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加快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园区和基地集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载体作用,逐步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二是调整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产业布局,推行“园中园、区中区”模式,着力打造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三是发挥现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作用,打造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四是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按照全产业链模式,带动中小型关联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专业性强、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积极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专家、创新型团队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实行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泰山学者”等各类高端人才。二是加大对基础性人才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共建,加强对企业在职人员和当前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三是创新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