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不仅产瓜,还产风。风从东方来,穿越祁连山脉以北和北山山系以南的河西走廊。“两山夹一谷”:这块甘肃省西北部的狭长高平地,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
天然造就的风能行至玉门,70米高度的年平均风速7.9米/秒,平均风能密度506瓦/平方米;再西进到“世界风库”瓜州,已达8.3米/秒和703瓦/平方米。两地的年平均风能总储量均在2000万千瓦以上。
甘肃省决定,要将强劲的风变成源源不断的回报——“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该省将在酒泉市所辖的瓜州县、玉门市和肃北县建设千万千瓦级特大型风电基地,2010年完成装机容量516万千瓦,2015年达到1271万千瓦,工程静态总投资约1200多亿元。规划报告于2008年4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
如果全部开发完成,酒泉风电基地的总装机容量,将超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发电量。当地将之定义为“陆上三峡”。
而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获批。这个以前一直被忽视的能源选项,短短数年就形成了全面开花的趋势,拥有超强实力的五大电力国企成为跑马圈地的先头部队。
瓜州县发改委副主任韩明文7月16日说:“我们是先行者,众多管理和技术问题将要在这里找到突破点,为其他省份建设千万级风电场准备经验。”
一张“捕风”的大网已经铺就。
与此同时,全国风电投资泡沫化隐忧正在显现。就在初步成型的酒泉风电网络中,明列于财务报表上的亏损数字证实,在国家缺少统筹、没有更积极的指向性政策的现实下,无穷尽的风并不能带来无穷尽的利润。
国家电网一位官员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风力发电企业都面临亏损难题,它们唯一的盈利空间就在于国家给予的补贴----根据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风电发电企业在设备采购、上网电价制定上均获得了政府补贴。
因而,有别于其他产业的是,进军风电的企业最先考虑的要素是“亏损能力”——项目从建设到投产都将是一个漫长的亏损期,而至于如何盈利,则下注于国家对新能源政策的规划和投入。
这就已经足以使资金和地方利益趋之若鹜。在短短数年间,这个行业以最快速度建立了包括零部件供应商、整机制造商、运营商在内的一整条产业链,每年发展速度超过100%。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直言:“风电投资不是有过热迹象,而是已经过热了。”在政策推动、政府利益和企业投资的刺激下,尤其是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大于需求等现象露头,国家面临对风电产业的宏观调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