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投资的蜂拥而至,自然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2003年国家发改委推行5万千瓦以上风电场的特许权招标,第一次带动了大规模的风电投资和风场建设。随后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直接促使了2005年风电装机规模跃增254%。
2007年9月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将风电投资再度推向高潮,当时规划到2010年实现500万千瓦风电装机目标,但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装机1215万千瓦,超额143%提前完成任务;装机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区)。
一个无比庞大的产业图景正在展现。“产能决定市场,市场确定价格,价格形成利润”的产业逻辑毫无意外的在发挥作用。几乎每一个投资商都确信,当风电形成产业规模之时,就是利润源源不断之际。目前,风电企业产能以每年30%至50%的速度飞速增长。
而在一片红火之中,一个简单的事实却被刻意忽略:如此规模的电量,谁来采购?如何输送?最终谁来获益?
业内人士说,在这些项目的大量上马之后,唯一的下注空间就是国家将会如何操盘这个产业。
“我们看得比较长远。”韩明文说,金融危机下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刺激经济发展出台暂时性政策;经济复苏以后,再做出政策调整已是可期,“而且现在上上下下的呼声已经很高”。
狭窄的“出口”
一边等待国家政策调整,一边在加速建设,在多种利益纠葛下,风电产业正在变得浑沌不清。而问题却总是暴露在基础环节——就连电网本身,都没有做好接纳风电的准备。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的风电没有办法有效输送,成为产业中第一个暴露出来的必然亏损点。
中电国际瓜州北大桥风电场建成并运行两年,亏损1771万元,“主要原因就是电网输送能力不足,我们只好限电。”徐庆辉说,1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现在只能输出50%至60%,最低时只有30%。
徐说,西北地区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线路端面过窄,输送能力较差。目前酒泉区域内只有110千伏和330千伏输电线路,已无法完全承担风电和区域内火电、水电的输送。
玉门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目前玉门电力输出主要依靠嘉(嘉峪关)瓜(瓜州)330千伏输电线路输送,风电上网电量只占设计上网电量的50%左右,致使已投入运行的风电场不能满负荷发电。
而且根据规划,玉门今后几年还将有400万千瓦煤电、200万千瓦光热光伏发电等开发项目陆续开工,电力输出矛盾愈加突出。
中国风电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此前说,由于风电电量小、不稳定,电网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改造电网;而在这方面政府没有相应补贴,因此电网公司较难有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