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国家电网加快西北地区输电线路的建设,就成了风电场解决输电问题的“救命稻草”。官方消息说,750千伏输电线路将在2010年年底建成使用。
而这只是中国风电产业的困局一角。
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披露的数据,去年中国拥有的1221万千瓦风电装机中,实现并网发电的只有894万千瓦,这意味着至少28%的已建风电设备因各种原因而闲置。风电上网瓶颈短期内显然难以解决。
除此之外,风电的质量和不稳定性一直是电网最为担忧的事情,按照惯例,为确保电网安全,在风电上网时一般要按照两倍比例建立其他稳定的调峰电源(调节电力负荷峰谷差的发电机组),即建设500万千瓦的风电,理论上需1000万千瓦调峰电源调峰。
本报获得的一份玉门市委市政府的调研报告说,调峰电源也亟待建设。但玉门市目前火电装机只有26万千瓦,水电装机只有11万千瓦,光电才刚起步,调峰电源的不配套更加明显。
这就意味着政府需要更大规模的投入。但地方政府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可以动用的资源就是相关政策倾斜。
韩明文举例说,以中电国际北大桥15万千瓦风场200台风机来算,风场征地只有约8万平方米;而考虑风机在东西和南北向之间不同间距的建设要求,风场实际占地30平方公里。
“要是按30平方公里来征,那要交多少钱?”由于甘肃风电场建在无人的戈壁滩上,不存在城市征地的高昂价格;瓜州风场征地价格每平方米只有25.2元。韩明文说,企业是得了大实惠的。
业内人士说,风电机组的制造成本、风电场的规模以及风电场的选址决定了电力企业的成本,一般来说,风电场的规模越大,其造价越低。而在设备采购方面,国家给予了大量补贴;在风电场的土地成本上,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外来投资,“基本上是无成本转让土地”,综合上述几项,拥有大量资本的国有大型发电企业,只需国家在风电定价上实行更大力度的补贴,即可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某种意义上,这最终构成了“先亏损投产,等政策补贴,择机盈利”的企业逻辑。而源源不断的逐利资本也正是在对政府倾斜政策预期下汇聚于大漠风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