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努力实现“保增长”的过程中,要把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面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稳步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近期,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应更加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保增长”和“调结构”并不冲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在保增长中要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因为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放松了对“调结构”的要求,要把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力争做到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相互促进。当前,要把全面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作为重要任务,抓紧落实和组织实施好振兴规划中已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完成调整振兴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要注重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办法。应当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把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继续扩大开放,鼓励企业国际化经营。
(二)更加注重解决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中的难点问题。尽快出台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后产能激励机制,要把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中所涉及的资产、债务、人员安置、地方财税收入等难点问题作为优化结构的突破口,充分考虑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中的职工利益问题。加大对企业并购重组融资支持力度,对于那些能够明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过剩产能的并购重组给予政策支持,建立跨地区并购重组的利益协调机制,努力消除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政策障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过剩产能扩张,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
(三)更加注重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培育新兴产业。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切实用足用好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带动企业、地方和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工业实现内涵式发展。传统产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始终是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对解决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产业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要加大与节能减排和产业技术升级有关的技术改造投入。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是应对未来竞争、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重点扶持和发展那些具有高成长性和带动作用强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化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四)更加注重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适应不同层次市场需求、扩大城乡就业、增强经济活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继续完善相关信贷支持政策,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研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把改善外部环境与引导企业加强管理相结合,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五)更加注重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制定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的整体规划,健全质量监管体制机制,以“品种、质量、品牌、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要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推广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大力开展质量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六)更加注重加强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引导。继续发挥好民间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把握政府投资方向,突出重点,认真选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政府投资向竞争性领域渗透,把握政府投资的节奏和力度,注意政策出台的时机,高度关注政策措施产生的长期效果。要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特别是要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防止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和粗放式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