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机械工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制造服务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积极引导机械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装备,促进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培育机械制造领域的新兴产业。
支持机械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和支持机械制造企业所开展的服务业务面向社会并逐步社会化,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区域规划和区域合作,按照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设服务业设施和协同开展现代制造服务活动。
制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行业分割,大力发展工程承包和设备成套服务,促进产需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制造领域与应用领域合作发展,努力掌握各类重点用户工程的关键工艺流程和设计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设备设计主动权,提高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鉴于具有垄断地位的用户涉足产品生产制造领域,自设第二制造体系的做法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容易形成垄断行业设备采购的高进入壁垒,不利于激发社会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因此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向其发出明确的限制信号。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机械工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特色专业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加大对重点基础性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领域,发展一批“专、精、特”的配套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的技术服务体系。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各地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避免同质性重复建设,促进机械工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加强行业预警,抑制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推进相关装备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开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激励政策,对购买高效节能降耗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适当补贴,刺激相关装备的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持续发展基础
大力培养和鼓励引进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高等院校机械专业细分学科建设,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增加机械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储备。鼓励提升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的待遇水平,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改善机械行业管理
加强规划实施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机械工业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组织落实依托工程,促进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打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隔界限,增强工业部门协调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