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阳风电首席技术官曹人靖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6年时间,明阳风电集团实现产值从5亿元到113亿元的奇迹。而作为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曹人靖在推动风电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做出的重要贡献,使其成为明阳进军风电产业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也是令明阳风电实现在美国上市的关键人物。
昨日下午,曹人靖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来明阳是看中这个舞台
记者:我看过您的履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汕头大学工作一年,从1997年起,先后在韩国、西班牙、比利时、香港、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做访问学者或开展研究。可以说,到明阳做首席技术官,让您彻底从 “象牙塔”走出,迈进了民营企业,对个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转型,您当初是怎么迈出这一步的?
曹:下这个决心确实不容易,到明阳之前,我在厦门大学教书,家庭也安顿了下来。此前10年,我在不同的国家逗留,因为小时候的梦想是周游世界。放弃安逸的校园生活“下海”,我当初对此也很挣扎。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去企业要关注三点:一是有没有一流的市场;二是有没有一流的合作伙伴;三是有没有一流的团队。我认为明阳符合这三点,所以就来了。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来到中山明阳风电基地的情形吗?
曹:那是2006年10月12日,也是下午。董事长张传卫派专车将我接到火炬开发区,指着面前一片泥草地对我说,看,这就是我们的风电基地。我还记得,当时矗立着一个牌子,写着“华南新能源基地”字样。
新能源有广阔市场前景,国内所有风电企业都处于起步阶段,我选择明阳,是因为我想见证它的成长,看它如何从小到大发展,如何从产业末端走向最前端。能亲身参与其中,对我而言,也是学习和成长。起步最大困难是人才瓶颈
记者:风电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据说您刚来时,连一张图纸也没有,而今天,明阳风电已成为行业排名第三。这个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有无遇到困难?
曹:起初的确没有一张中文图纸,所有资料都是德文或英文,第一封和国外专家的邮件也是我发出的。作为1.5兆瓦风机的项目经理,我们与国外专家联合开发,产品顺利于2007年8月下线。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人才问题,我来的时候公司仅十几个人,能具体解决问题的人才少;其次许多检测设备是新的,也需要培养人去做。
记者:您在风电制造上取得很多成就,比如3.0兆瓦风电项目的研发便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且有明显的经济性优势。在研发中有无遇到过难题?
曹:说实话,特别让我觉得困惑和寝食难安的问题没有,我在国内学的空气动力学,在国外游学时更为全面。比如在比利时研究风力发电,在西班牙学故障诊断,还曾研究过汽车发动机、噪音问题等,所有技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这对我从事风电设备制造都有帮助。风机制造是系统工程,难度在于如何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一起研发。各种问题是存在的,不过面对问题我会很平静,想办法解决。转变角色享受学习过程
记者:您以前以做研究为主,身份变换之后,觉得有什么不同?
曹:在明阳这6年变化很大,以前埋头做研究即可,而作为企业技术负责人,不仅要负责新产品的开发与检测,还要研究产品的市场定位;同时要建立起一支研发团队。此外,还要懂得与人沟通、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等,我喜欢学习,也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善于和年轻人一同分享
记者:您怎么评价自己的领导风格?你们怎样留住人才?
曹:每个员工都是平等的个体。在西班牙时,工作室有个老太太每天都乐呵呵的,戴着耳机听音乐打扫卫生,我也希望员工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要想吸引他们留下,一个就有事业发展空间,另一个便是团队氛围。我们会组织各类培训和学习,同时提倡分享,只要有时间,我愿意敞开自己和他们分享我的经历、想法。爱好烹饪注重生活品质
记者:您在国外游学时过得非常浪漫和安逸,来到中山,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曹:我爱旅游,我曾和妻子在西班牙,循着三毛的足迹走遍她去过的城市。来中山后,工作非常多,没能再出国旅游,甚至国内也没怎么去过。工作多不等于没有生活。我热爱烹饪,回家后会系上围裙钻进厨房,为家人烹饪出一桌美味,而且绝不是西红柿炒蛋这样技术含量低的菜。在烹饪过程中,我有很多创意。工作是为了生活,但不等于享乐主义。人生始终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变自己,而且有梦想,并执著地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