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11年的石油工程,郭鹰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石油人,但现在,郭鹰无论是参加系统内部的会议,还是对外参与各种活动,介绍自己时都说:“我是一名电力人,更准确地说,是风电人。”199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海油的郭鹰,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去搞风电,但2008年初总公司的一纸调令,让他与风电结缘,从此扎根酒泉玉门。尽管没有风电建设经验,但爱学习肯钻研的郭鹰硬是带领着一帮石油人在酒泉竖起了石油人自己的风机,而且在建设速度、工程质量上都位居参与酒泉风电建设的央企前列。
现在的郭鹰,已经不再满足于目前建成的20万千瓦风电场,他的目光已经超越酒泉,覆盖整个甘肃。实现100万千瓦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十二五”发展目标。这只石油战线上飞出的风电雄鹰,正向着更高更远的九重天,扶摇直上。
到戈壁滩上干风电,我不后悔
郭鹰第一次看见风机,是在10年前,那时他还在广东搞石油建设。有一次到海边玩时,看见海边的山坡上一排排洁白、高大的风机时,啧啧称奇。
“那时从来没见过风机,觉得很新鲜。没想到,现在会天天和风机在一起。”在接受《新能源导刊》记者采访时,郭鹰感慨世事变迁。
2008年2月,总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找到郭鹰,问他想不想到西北去闯一闯,换个行当,干干风电,当时一听领导这话,郭鹰有点懵了。
“我当时最大的疑问是中海油好好的干嘛去搞什么风电,搞石油不比风电赚钱吗?而且要命的是我对风电一点都不懂,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郭鹰对记者说。
尽管满腹疑问,但一向执行力颇强的郭鹰二话没说,答应了领导的要求。在去西北报到前的两个月里,郭鹰每天做的功课就是恶补风电知识,从风资源勘测到风场建设再到运营维护管理,郭鹰系统地学习了一遍。对于总公司发展风电的决心,郭鹰也作了一番探究,后来终于明白中海油搞风电,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作秀跟风,而是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的。
“我们中海油提的目标,是打造综合性的能源集团,为此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二级新能源公司,这说明发展新能源的决心是坚定的。对于我而言,公司能把建设第一个风电场的任务交给我,确实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只能干好,不能干砸了。”郭鹰说。
2009年7月,郭鹰正式率队进驻玉门,从此投身到了风电建设大会战中。两年下来,戈壁滩上强劲的风沙没有让郭鹰退却,风电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也没有滞碍他的脚步。他要让中海油的风电大旗高高地飘扬在酒泉戈壁滩上。
“以前搞石油虽然也很困难,但因为都在东部沿海,条件相对要好点,这边条件要差很多,但因为我们做的是中海油的第一份风电事业,使命确实光荣,再困难,再艰苦,我们也不后悔。”郭鹰对本刊记者说。
把石油人的“铁人”精神亮出来
2009年8月8日,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 基地正式开工。郭鹰也率领公司全体员工投身到这场数万人参加的“攻风电、战百万”大会战中。
对于没有一点风电建设经验的中海油风电人来说,第一个建设的风电场就是20万千瓦的大风场,任务的确相当艰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郭鹰带领公司员工“战风沙、斗酷暑、冒严寒”,忘我工作的精神连当地政府干部都惊讶不已。
“石油人干起风电来,还真有股子‘铁人’王进喜的劲头。”玉门市能源局副局长史玉宝对记者说。
而郭鹰自己的说法是:“搞风电,我们也要把石油人自己的‘铁人’精神亮出来。”在工程建设初期,他顶着炎炎烈日忙禄在戈壁施工现场,协调施工用水、电源、水泥等事项,确保了土建工程如期开工。
2009年10月8日,在风机基础浇筑的特殊时期,郭鹰的手机响了,传来了江西老家60多岁父亲身患肺病住院的消息,在“不回”与“回”的两难之中他选择了前者,义务反顾地继续坚守在施工现场,含着眼泪投入到施工当中。
尽管是管理人员,但在施工现场,郭鹰却是最忙碌的人,他无数次带队奔赴各风机装备制造企业协调风机、塔筒、塔架等的到货与安装工作。火车、飞机、汽车成了他流动的“家”,短短数天内辗转大半个中国,到各厂家了解供货情况和协调供货计划,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郭鹰发挥了他多年来在中海油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调配各类工程资源,很好地协调了塔架制造、风机制造、土建安装等各个环节的配合,有力保障了施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