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汪至中和风电软并网控制模块

汪至中和风电软并网控制模块

2012-07-25 浏览数:1136

  其实,汪至中的这些想法,是从自身经历中体会到的。
  学习和实践后才会有创新
  按汪至中的话说,带电的机器他都喜欢。而按了解他的人的说法,他从小就迷上了电子,超强的动手能力是他在实践中检验自学知识时形就的。汪至中从小学装矿石收音机、拆装自己家的电子管收音机开始,到中学已开始装电子管收音机,后来大学装半导体收音机。上班后,汪至中自己装电视机,甚至连电路板和外壳都是他动手设计制作的。在上大学的时候,汪至中有一块万用表,是木制外壳的,令同学很羡慕。一问才知道,这表的表芯和外壳都是他自己做的。汪至中说,20 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像他这样的青少年为数不少。
  汪至中在北京交通大学主修的是运输专业,但因为该校的运输专业所学知识广泛,包括了电信、电工电子、机械和铁路工程等各个方面,再加上汪至中对电子的兴趣浓厚,使他在电子控制的机械和工程方面具有了独特的才干。
  1968 年,本科毕业的汪至中主动要求到最坚苦的地方去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在大兴安岭修铁路。作为一个底层的养路工人,他和当地铁路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后,齐齐哈尔铁路局甘河工务段的领导看到汪至中在没有电灯的中间工区工棚里,用煤油灯烧电烙铁头为工友们修半导体收音机,知道他精通电子,就安排他去做钢轨探伤工作。大兴安岭的冬季天寒地冻,钢轨如果有内部疲劳裂纹,严寒时很容易被蒸汽机车的轮子砸断,极为危险。
  可当时从瑞士进口的电子管仪器并不能发现这种内部裂纹。1972 年,汪至中研究出了一种由22 只晶体管组成的新型超声脉冲探伤仪,通过高压、高速晶闸管发出强超声脉冲,深入钢轨内部,裂纹的反射波被接收放大后进入数字逻辑电路分折来发现这类裂纹,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仅仅一个冬天,汪至中和他的工友们用自己的仪器发现了200 多根内部有横向裂纹的钢轨,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1975 年,汪至中被调往齐齐哈尔铁路局研究所,做无绝缘轨道电路和铁道通信信号方面的研究工作。1980 年之后他才回到母校任教。
  “我在铁路现场工作了十多年,有些创新成果几十年后现场仍在应用。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创新无非是抓紧了六个字,就是一定要先‘学习’和‘实践’透彻,然后在做事的时候要尽量‘超前’使用最新的技术。有了这六个字,创新就不难成功了。”
  风电软并网模块的再创新
  上世纪90 年代末,金风开始制造600 千瓦风电机组,最初所采用的软并网控制模块是国外一家知名公司提供的。由于发电机的功率比原来200 千瓦的大了3 倍,并网模块控制的电流大了,控制逻辑相对复杂,要求也高了许多。因此,该软并网模块的电路板大了一倍,并采用了2 片微处理器来协调电路的工作。
   汪至中去新疆出差时,看到了这个模块。因为采用的设计思路基本相同,他很清楚自己也能够做出600 千瓦风电机组所使用的模块。当得知
这个国外生产的控制模块的天价时,汪至中决心用国产化模块来替代它。
  “我们只需要进口价的三分之一就能把它做出来。它的原理我们都很明白,和200 千瓦的基本原理一样,而上面就是加了个电流传感器,加了点软件逻辑功能,有自身电流控制,就是电流到某一个程度应该怎么样工作。我请变压器厂研发了国产的电流传感器,又加了一块微处理器在上面,就等于把美国的技术和欧洲的技术合在了一起,解决了600 千瓦机组软并网模块的国产化问题。”汪至中回忆道。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访中科院电工所肖立业:出一原创胜造七级浮屠
阅读下文 >> 贾大江:转身亦执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3345&page=4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