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至中与金风的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用台架做实验,用示波器测试,最终研制出了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控制模块。因为电流测试效果非常满意,而成本和价格也达到了预期,双方都认为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于是,汪至中让合作的厂家大批生产了近千台该型号的控制模块,并大量装机。此后金风所生产的一部分750 千瓦风电机组也采用了该模块。但令汪至中等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安装于山东半岛的几台750 千瓦机组,在遇到冬季极端天气时出现了故障。从表面看,故障是由联轴器销子脱开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风电机组在极端天气并网时受冷风湍流的突然冲击,控制模块在此种状况下没有完全实现软并网。强大的扭矩冲击仍能使联轴器的销子脱扣,从而使联轴器脱开。
汪至中立刻带着学生去查找问题,金风的技术人员专门购买了无线扭矩传感器到现场检测,重新修改了硬件和软件。
“学校是没能力这样做的,只有和企业进行非常好的融合才能成事。‘产’、‘学’、‘研’合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实际的现场条件下去测量,把扭矩传感器贴在联轴器上,用无线信号发进我们的笔记本电脑里去,到实验室不断分析不断修改,最后把软硬件都改了。”汪至中说,“做完以后我们才完全清楚了,原来的设计仅仅是电流波形‘软’,不一定能保证特定情况下扭矩也‘软’。重新设计了模块软硬件后,我们做了个计划,一批一批地更换。最后把己经装机的几百台分几批全部撤换下来。旧的产品基本上就报废了。那次损失虽然大,但也有不少收获,等于交了学费,锻炼了队伍。”
汪至中与南澳岛上的国产200千瓦风电机组
这次经验说明,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时候,台阶不能上得太高。“台阶太高,跳都跳不下来。”第一批产品应当少做一些,当确信成熟、可靠后,再大批量生产。此后金风安装的几千台750 千瓦风电机组,全部采用改良后的控制模块,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而汪至中则在各类场合都积极建议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平台,扎实地培养风电人才。
“要把一个过程真正搞清楚,确实要下很多功夫,不是买一张图纸就完事那么简单,还得有一批人在机组上检查,有一批人去检测数据,得有人在天很冷、风很大的时候,把那些数据收集下来。此后在室内还要有一批人没日没夜地做功课,也是要吃苦的。所以我现在有不少研究生毕业了,他们也觉得吃苦吃得值。吃完苦什么都能搞得很清楚,知道哪个软件动一动会怎样,哪个硬件变一变会怎样,哪个开关拨一下会如何。有这么一批人去带动下面的人,就好多了。”汪至中总结道。
2003 年以后,汪至中的北交大团队与金风共同承担了科技部“863”项目,兆瓦级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科研工作。虽然当时的经费并不多,但通过此项目研制出的1.2 兆瓦直驱永磁风电机组于2005 年成功地安装于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在该项目中,“产”、“学”、“研”团队一起在国内和国外做了多项试验,其间所获得的技术、经验,被运用于其后大批量生产的1.5兆瓦风电机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