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 年,贾大江开始设计50 千瓦永磁直驱型风力发电机。之前,贾大江也设计过同步电机齿轮箱增速风力发电机组,同步发电机也是永磁机 。但是很多试验证明齿轮箱容易坏,铁氧体材料的性能也一般。到20 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具有极高的磁能积和矫顽力的钕铁硼材料应用以及设计机型的加大,贾大江开始转到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的设计上。
艰苦是一种生活方式
熟悉风电设计的人都知道,风力发电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空气动力、自动控制、机械、电机等学科,要求数学底子好,还需要编程等技术。每一个机型的设计过程都比较艰苦。不过,在贾大江看来,这些苦都是可以习惯的。对那些在风场做试验的种种往事,他轻描淡写,淡定而且乐观:“风场可以积累经验嘛,比如20 千瓦的机组,我们安装在宁夏的风场,安装以后就在那里呆两三个月,天天观察着机组运转做试验,这样才能总结出最真实的经验。”
每个项目正式开始前,都会有一段不短的调研期,这个时期需要搜集各种资料,研究各国各地的情况。就当时的交通和通信状况而言,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贾大江每次带领团队奔波于各大情报所、图书馆,从内蒙古的情报资料所、图书馆到国家的情报资料所和图书馆,再到全国各地的风力发电试验场以及生产厂,搜集各种信息,并考察各地工厂的标准件生产能力,研究国外风力机的发展现况。
1986 年,贾大江撰写的一篇关于6 米直径、立轴可变几何型风力发电机的论文在欧洲国际风能会议上发表,但是囿于经济因素,当时国内外汇非常紧张,所里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
为此,内蒙古一个管科研的副主席给予他外汇支持,他才得以获得第一次去意大利罗马参加国际风能会议并发言的机会。后来他还相继去过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交流风电技术问题。
当时,水利电力部的试验基地在北京八达岭西拨子,研究所里设计好的机组都会拿到西拨子去做试验。虽然一直对自己设计的机组很有信心,事实证明也没有出过太大的问题,但是每当呼和浩特一刮风,贾大江就会从睡梦中醒来,以为身在西拨子。十多年以后,这种“闻风而起”的神经过敏症才慢慢消失。数年后,贾大江坐车路过八达岭时,还可以看到当年安装在西拨子风电试验场自己设计的机组。只是,时隔多年,物是人非,那里也没有风了,周围盖起了高楼大厦,成了旅游景点。
内蒙古也有风电试验场,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做试验也有过让人后怕的经历。有一年,贾大江带着一批刚分配到研究所里的大学生去现场做试验,路上正好遇到下大雪,而且越下越大,鹅毛大雪很快覆盖住了前面的路,能见度不足两米。他们的汽车无法继续前行,车上的人只好步行赶路,几个小时后,有些学生实在走不动了想停下来休息,当时有经验的人都明白不能停,否则很有可能被冻死,所以大家相互鼓励着继续前行,一路摸索往乡所在地赶。夜里12 点多,他们终于找到一个老乡家而得以避难。第二天雪停了以后,设计组找了两辆车去拖陷在雪地里的汽车时,才发现整个汽车都被雪埋住了。
对此,贾大江表示当时并没有觉得苦,毕竟中央部委所属研究所的条件总体还不错,大部分时间呆在工厂和所里室内,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要到野外、牧区,到风大的地方去做试验,而且所里仪器较齐备,像应力测试、转速、电压电流、示波器等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