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廖明夫:风电人才培养的践行者

廖明夫:风电人才培养的践行者

2012-07-28 来源:《风电》 浏览数:2868

  几乎与风电相关的所有德国企业,也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提供实习、指导和考察的支持。“例如Enercon,几乎很少接待访问、参观、交流、合作。但这个项目的第一次实习,该公司将所有的生产线开放,允许学员进入生产车间和加工点上去看。这些全部都是公开的。
  REpower 的总装车间也完全开放。”廖明夫说。
  这四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风电行业起步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对企业本身的产品研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有益参考,取得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一些国内企业通过培训机会,与德国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促成了技术引进,获得企业不错的反响。“另外,还有广东珠江水电规划院,他们派一个学员在2006 年学了一年,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新能源研究所,搞风能规划、设计,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曾参加过中德风电技术培训。现在他们的所长胡立伟参加的是最后一期国际领导能力培训,明年4 月回来。”廖明夫提到。
   西北工业大学对风电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展较早。在与InWEnt 基金会进行中德风电人才培养合作后,对该校的学科建设、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构建起本科阶段课程的完整培养体系。在此期间也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即使该合作项目结束,也不会对西北工业大学的风电人才培养产生很大影响。
  此外,“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特殊,叫特色专业培养和优势专业培养,以航空人才培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风电专业知识,出来的人才更适合高端要求,这是我们培养的模式。不是培养通才,也不包括所有专业。主要集中在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可靠性、结构动力学、控制、电气等方面。”廖明夫谈到。
  廖明夫对德国风电发展的了解,使他有所思考:“我在与德国合作期间,正好是德国风电发展的黄金期,它的特点与我国不太一样。一是教育当先,二是基础研究先行;三是德国的整个产业比较符合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客观规律,就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依法照章。当然,德国所有大规模工业的发展规律都应该是这样的。”
  廖明夫认为,到2020 年我国风电人才规模大约在40 万至50 万左右,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但未来人才短缺将可能是我国风电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我国应在大学集中高端人才培养,而运维、生产人才可以由中专、技校做基础培训,另外,企业也应当成为人才培养的舞台,“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维护来培养一线人才、实用人才。”廖明夫说。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贾大江:转身亦执着
阅读下文 >> 叶杭冶:不仅仅是坚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3403&page=6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