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叶杭冶:不仅仅是坚持

叶杭冶:不仅仅是坚持

2012-07-30 来源:《风能》 浏览数:1348

2009年叶杭冶在内蒙古海力素风电场安装现场

  叶杭冶不但全身心投入到200 千瓦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中来,还将一位读研时成绩优秀的同学,“忽悠”到这个课题组来。叶杭冶和他的这位同学,以及现任运达研发中心主任的潘明浩共同完成了后期工作。但令叶杭冶感到惋惜的是,由于研究所已经改制为企业,在风电最不景气的时候,课题组人心浮动,而他的同学也在这时离开了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
  “如果我一定要留他,他也肯定会留下的,但我也没有太大把握。改制后我们面临着自己养活自己的处境,靠科研经费来生活的。每年我们都要去争取科研经费,虽然年年难过年年过,但肯定不如像去高校当老师稳定。”叶杭冶无奈地说:“所以我还是支持他去当老师,我怕耽误他。”
  运达风电总经理杨震宇回忆:“在机电设计院的时候,我工作的中心试验室与叶杭冶的风电研究所都在3 楼,在院里传出来的是风电的几个人能力很强,收入不高。但是我很佩服他们,那时候谁干风电呀,没人干,他们一直在干,就是这么坚持下来的。”但叶杭冶还是很怀念与那位同学共同奋斗的日子。
  当时叶杭冶3 人“整天绕着装在苍南的风电机组转”,在草棚中度过了艰苦的日日夜夜。
  可生活的艰苦仅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并网实验的不顺利屡屡打击着他们的心理。
  其实,当地供电局更是对他们的并网实验心有余悸。因为控制不好,200 千瓦风电机组的并网冲击很大,每当叶杭冶等人实验并网,就会出现跳闸,整个地区陷于“一片昏暗”。
  人们纷纷给供电局打电话,供电局的人只能解释:“有几个小鬼在那里试风力发电搞的。”
  直到供电局的管理人员给叶杭冶等人打电话,下了最后通牒:“有几个地方的供电局是让你们闹着玩的。这样肯定不行的,你们回家去吧,不要再搞了!”
  叶杭冶3 人也没了辙,便静下心来细细想,最终感觉有个地方像是出了问题,他们通过认真排查,终于找到了原因,进行了修改。
  叶杭冶再次忐忑不安地敲开了供电局管理人员的门:“请让我们再试一次,不行我们就回家去。”呆在这山沟里已经这么长时间,他们也受够了。
  供电局的管理人员很是为难,但最终还是答应他们:“再给你们试一次,这次不行再回来求我们也没用。”
此后的一试非常顺利,甚至连供电局都没有察觉,供电局打电话问叶杭冶:“你们还试↓FD13-18KW风电机组不试,不试就算了。”
  叶杭冶兴奋地说:“我们已经并上去了,并上去没问题,运行的时候也就没问题。”
  事实上,正是那次并网使得200 千瓦风电机组的转并网技术得到了突破。
  “现在风电机组已经到了变速恒频时代,并网是通过变流器控制的,那时候发电机是直接并网,只好在中间用一组可控硅来控制,以便使电流逐渐加大。因为一下子并上去冲击很大,异步电机的并网最大冲击可以达到7到10倍,所以200 千瓦的风电机组最大可以冲到2000 千瓦,那肯定是吃不消的。当时是可控硅的控制电路设计出了点问题,所以没起到作用,后来通过改进后,就能平稳的并上去了,一点冲击都没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开心的不得了。”叶杭冶回忆说。
  200千瓦风电机组的研发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是在1995 年以后机组出现了一次运行问题。风电机组脱网后风轮仍在运转,由于刹车失灵,而自动夹钳刹上去后还是无法减速,致使制动片摩擦起火,将电缆、发电机、机舱罩全部烧毁。
  “只有潘东浩一个人在现场值班,是他眼睁睁地看着起火、燃烧的。当时停机键也按下去了,刹车也刹了,但气动刹车那一部分不知怎么卡住没动。”叶杭冶说。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廖明夫:风电人才培养的践行者
阅读下文 >> 德班会议对中国碳交易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一种激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3422&page=3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