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黄毅诚:用心参与能源事业(下)

黄毅诚:用心参与能源事业(下)

2012-08-01 来源:《风能》 浏览数:1672

  例如,建议神华集团公司和国电集团公司分别在黄骅港地区和鄱阳湖地区各建设一个百万千万等级的风电场;以200万千瓦的市场规模引进国外技术;通过变更厂房用途、扩建生产能力等方式提高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应组织力量开展风电的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制定质量标准,使所生产的设备能保证安全、高效运行。
  黄毅诚清楚,“风电机组零部件不多,技术要求不低。”没有一批掌握风电机组技术的人才,我国的风电产业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
  “因此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要相互协作支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
  风电的上网问题,困扰业内良久。
黄毅诚在此问题上观点鲜明,曾不偏不倚地指出:“我在新疆达坂城风电场调查,发现有时电网叫他们关机压缩发电量。这当然不对,应关的是火电。这说明风电上来后,给电网带来了新问题。”
  “要对电网企业做好思想工作,并采取相应措施,大规模上风电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难,风电不能按需求发电。风电上来后,要及时压煤电,要加强电网建设,电网要有能力把风电送到能消纳的地方。”
  黄毅诚也竭力倡导发展海上风电。他算了一笔账,虽然在海上建风电的投资会增加20% ~ 30%,但海上风电资源丰富,风速比陆地高20%,发电量高70%,“总体算下来是划得来的。”另外,黄毅诚认为海上风的湍流强度低,作用在风叶上的疲劳载荷减少,能够令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5 年~ 10 年。何况“海上没有树木、房屋和高低不平的地面阻挡,所以高度对风力发电量影响不太大,这样就不用把塔建得很高。海上也无噪音问题,因此风电机组的尖速比可有所提高,增加转数,从而减少了部件尺寸、重量和造价。”
  黄毅诚倡导风电“下海”,认为此模式的经济效益高且不占用耕地,同时可以建设许多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黄毅诚的“要求建100 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的报告”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的重视,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在项目批准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一封《给发改委办公厅的信》中,黄毅诚这样总结自己离休后的工作:“我已是离开工作岗位多年的老人,有时对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自己的一点知识和经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只是想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为国家建设尽一点力,是‘余热发电’”。
  年轻时,黄毅诚身材高大,举止儒雅。时至今日,已入耄耋之年。如若将我国的能源发展史以人物的方式加以梳理,我们能够发现,黄毅诚在这部史诗中占有着较为独特一隅画卷。黄毅诚曾说:“同样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总之,无论是争议与否,他是用一生来参与我国能源事业的——也是用心来推动风电发展的人。

人物小传
  黄毅诚,祖籍湖北枣阳,出生于1926 年,早年投身革命,1939 年参加新四军,同年进入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党校支部书记。建国后,黄毅诚任沈阳第一机械总厂分厂厂长。1951 年赴苏联学习汽轮机技术,并于1954 年归国。其后在电站设备制造部门工作,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局技术处副处长,哈尔滨汽轮机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第一机械工业部东北电力公司总工程师,北京重型电机厂厂长、总工程师,国家计委综合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1982 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负责机电、基建、交通、能源与节能等多项重要工作。1988年任能源部部长,是很具改革思想的一位工业领导。黄毅诚于1993 年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1996 年、1997 年分别担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并于1998 年离休。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德班会议对中国碳交易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一种激励
阅读下文 >> 植根中国 携手共赢——专访派克汉尼汾大中华区工业控制总经理黄锦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3443&page=5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