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时最初的3 个月,孙如林并没有得到教授安排的科研任务,而是踏踏实实地在图书馆翻看关于风电机组的资料。直到3 个月后,查尔斯• 赫思教授找到孙如林,安排其设计200 千瓦风轮叶片的气动外形,然后计算其气动载荷。
此时的孙如林才真正感到了时间压力。因为此次海外学习计划的时间为1 年,利用仅剩的9 个月完成200 千瓦风轮叶片的设计,难度颇高。
孙如林在接到这项研究任务后,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其叶片气动外形设计,并被教授审核通过。此后开始建立计算力学模型,编计算程序、试通程序,最后写报告。在这个阶段,试通程序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过程,为达到要求,孙如林有时需要通宵达旦。直到如今,但凡提起比利时发明的吗丁啉,孙如林仍是赞不绝口,起因便是他在研究200 千瓦项目时,累到屡犯胃病,直至吃了该药才有所缓解。
“VUB 计算机中心下设几个计算室,每个计算室有近百台计算机,只要拥有上机钥匙号就可免费上机。计算室24 小时开放。既然这项任务时间少,一般我双休日很少休息,还是提前完成研究任务,教授也很满意这份计算报告。”孙如林回忆。
在比利时,凡是获得其资助的外国留学生的研究成果都要经过审查。这份载荷计算研究报告送到比利时首相技术政策部(相当于我国的国家科委)。正当孙如林准备回国时,查尔斯• 赫思教授突然找到他并告诉他,200 千瓦叶片气动外形设计的研究报告经审查后,得到一致认可,并希望孙如林延长一年学习时间。
1986年,孙如林在比利时做访问学者
从第二年开始,孙如林开始做垂直轴风电机组的气弹稳定性研究。虽然该课题难度更大,但由于此前已有3 个月的理论积累和9 个月的研究经验,同时相关人员也较为熟识,他的精神压力有所减小。
“承担气弹稳定性研究课题的同时有两个人,其中我负责垂直轴的,另一个英国学者负责水平轴的。我们也经常沟通,并达成互相交换论文的约定。”孙如林回忆,“英国留学生双休日一般不学习、不工作,但我多半利用双休日上机。当我的研究完成并审查通过时,那位英国学者只完成了方程式推导。即便如此,我们仍做了论文交换。”
搞风电设计的人员都明白,风轮叶片的载荷大小,直接涉及机组各部件的载荷大小,因此,在设计风轮叶片时,不仅要追求更大的Cp 值,而且也需要考虑CT 值要尽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