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企业消化吸收风机研发技术的过程。认证的内容包括提交从载荷计算到强度评估再到设备,零部件等一系列的设计资料。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健全的研发团队,就不可能通过认证。
这次创新之处就在于不再使用审批制,以奖代补。申请的企业必须生产超过50台设备,并且经过运行240小时的验收,让市场决定你行不行。这样就更公平,更科学,更合理,杜绝人主观的运作,而且也削弱政府对一些行政事务的裁量权。同时,50台的标准,也杜绝了浑水摸鱼,炒概念的企业。因为制造一台风机要900万,50台就需要有很大的投入。
本次的鼓励措施对零部件,尤其是轴承、变流器等核心零部件有所倾斜。整机补贴和零部件的补贴各占50%,从而扶持国产的零部件的生产,解决国产零部件产业化的问题。也规定了齿轮箱、电机、叶片等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零件必须在国内采购,对这些企业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
《21世纪》:这次补贴的力度相对于风电行业来说,到底有多大?
秦海岩:补贴的力度很大,这么大力度的补贴风电行业在我国来说还是首次。每千瓦600元,基本上是成本的10%,几乎可以覆盖一个新机型的研发了,相当于政府买单让企业研发。
但是真正要拿到这个补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估计在近两年之内,可以达到标准的企业屈指可数。只有真正想持久发展,将来从长远利益考虑这个企业会认认真真做这个事。
《21世纪》:就是用补贴来促进产业升级?
秦海岩:是的。其实对于目前风电行业爆发性增长的形势,政府已经开始有所控制了。
早在2006年11月,发改委和财政部就已经联合发文,指出中国风电发展不能一哄而上,产业基础不牢固。同时提出,要国家财政支持,为风电行业做几件大事。
首先,就是全国范围内的风资源详查。这个工作目前已经在进行。
第二就是要建立标准检测认证体系。现在标准都是按欧洲条件制定的,不适合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这个工作目前也在进行之中了。
第三要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欧洲风电的发展已经证明,公共技术平台会对整个产业产生很大促进作用。因为好多技术不是单个企业可以解决的,比如建立大型的检测平台等。
第四个就是给风电企业给予补贴,促进国产化的进展,促进研发。这次的鼓励措施正是落实了2006年的文件。(记者 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