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涉及美国军方保密项目。这对非美裔人员而言有极大不便,即便获得绿卡,也难以接到核心研发项目。”张明明说。
于是,张明明决定回国发展。他先后接到了来自中科院和北京、上海一些高校的邀请。
“那时,我对工程热物理所的了解非常少。”张明明毫不掩饰,“也从未料到我会选择风电领域的研究。”
一番考察后,他发现,如果在工程热物理所工作,可能与自己之前从事的流体研究难以对接上,但是这里却能够提供一片全新的研究天地,“对于个人事业发展而言非常有利,同时也是国家所需要的”。
爱上风电
就这样,张明明很快就在工程热物理所落脚,“很幸运,我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的团队”。
刚进入研究所工作时,张明明曾担心自己面对的是全新课题,出成果慢,难以在短期内为研究所带回来课题。
“研究所领导与徐院士却从未这样要求过我。”相反,张明明得到的是课题与经费方面的支持,这样他就可以安心研究文献、做实验。
进入研究所的4年里,张明明开展的研究几乎形成了“一条龙”:风资源评估,风场、地形与风力机间相互作用与风电场优化布置,风电叶片仿生气动控制,大型风电叶片载荷智能控制,海上风电利用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等。
目前,对应全球开发可再生能源的趋势,风能作为一种可行性比较高的可再生能源获得人们的青睐。
然而,风力机设计标准均是在欧洲风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的,很多内容并不适用于我国特殊的风资源环境,并对风能利用效率产生很大影响。
针对这一现状,张明明提出“基于中国复杂风资源特点的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来自科技部的资助。
通过对我国特殊风资源进行评估,结合我国地形对风来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实现对风电场的宏观与微观选址,最终提高风能的应用效率。
同时,他主持了科技部“863”计划、国际合作、基金委优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院地创新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项目总金额达三四千万元。
实际上,迅速在新领域中作出成绩,是张明明的一贯作风。
辗转求学
“看似眼前没有路了,你不能放弃,可能这就是梦将要醒来的那一刻。”张明明说。
在他攻读博士学位、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的过程中,他就遇到这样的“梦醒”时刻。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张明明选择的研究方向为超精密机床高精度加工自由度振动控制。
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的师兄向他发来邀请,希望他赴该校研究流体诱发控制专业。
“这与我之前的专业相差甚远。”张明明一番考虑,决定到香港去闯一闯。
面对流体力学这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张明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雷诺数、尾流等这些基础知识。
怎么办?从头学起。何时出成绩?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