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我们的前期工作也要做得更细致。同样规模的海上风电项目,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建设,在德国需要8年的时间,我们国内可能只需要4年。国外的项目,前期测风、选址、建模等工作做得很细致,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能源报:说完了选址,我们来谈谈设备,依照华锐风电在东海大桥项目上的经验来看,我们国产的海上风电设备经受住考验了么?
于建军:以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为例,国产机组的整体质量比较稳定,但当初上东海大桥项目上使用的5台国产发电机就使用机组配套的自维护系统更换了。这个更换说明了两点,第一点就是机组配套的自维护系统工作正常,可以大大降低机组大部件更换费用。第二点是国产发电机在风电机组配套件国产化初期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但也不能就此说,国产的设备就不好、进口的设备一定好。在东海大桥项目使用的5台国产齿轮箱就运行的非常稳定,性能甚至优于进口齿轮箱。再比如说,某外国著名品牌的发电机,在国外运行了多年都没有问题,而在我国内蒙地区某风况特别好的风场就故障频出,最终全部更换。实际上,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风况好,风电机长期处于大功率状态运行,电流大,导致发电机的连接螺栓熔化。所以无论是使用国产设备还是进口设备,甚至是使用哪个品牌的设备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项目特点的。华锐风电在东海大桥项目的5兆瓦机组,已经做到连续百天无故障运行,也正是国产海上风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中国能源报:可是,如何决定什么样的设备才是适合自己风电场的呢,业主的这个判断能力培养起来并不容易吧?
于建军:对,这个判断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所以,就需要华锐风电这样敢于“吃螃蟹”的公司来积累并分享经验。其实,设备品牌选择是一个性价比最优化的权衡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运行维护等因素。实际上,我们也用了很多进口的设备,虽然进口设备的故障率会相对偏低,但同样的部件出现故障,国产设备的维修、更换起来的速度都要比国外的快。国产的设备更换可能需要两天就完成,而国外的可能要等20天到一个月,停工时间长,就会降低风机的总体发电量。
中国能源报:即便决定了用什么设备,海上风电建设施工难度也可想而知。
于建军:的确,海上风电建设施工难度大,施工专业性强,存在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风险。相比传统的海工项目,海上风电建设需要更多的考虑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施工精度、上百吨的大部件海上运输以及在百米高度精确安装等限制因素。但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海上风电施工经验,比如承担东海大桥风电场施工安装任务的中交三航局便是其中的领军企业。在东海大桥风电场安装施工过程中,我同三航局的一位副局长共事过,他是老水工了,60多岁,技术过硬,人也认真,让人佩服。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专业公司,也有很丰富的海上施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