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大后”,你可以从专业学校毕业,做一线的技术工人;也可以从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到跨国公司做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你选择什么?
2、如果在一家企业里,你可以做一名高级技师,也可以选择做副总裁或者总裁。你选择什么?
相信,不同的人都会有趋同的选择——绝大多数人肯定会选后者。
不是吗?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里,在多数人的价值判断中,博士必然比技术工人“更光彩”;公司高管必然比一名“寂寂无闻”的高级技师要“成功得多”。
在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曹志刚看来,类似的价值标准,是国内制造业很难形成“工匠精神”的最大藩篱。由此推之,要在风电这个新兴产业中铸就“工匠精神”,塑造“匠人文化”氛围,显然远非一家企业所能。
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曹志刚所供职的金风科技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时间里,金风科技在中国风电企业排行中,有七年稳坐头把交椅。特别是在2015年,金风科技以7.8GW的新增装机容量,一举超越维斯塔斯成为全球最大的风机供应商。
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 曹志刚
曹志刚在大学毕业后便加入金风科技,迄今为止已在中国风力发电领域深耕18年,见证着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那么,这位资深风电人、中国最大风电企业的高管对于中国风电行业有着怎样的记忆?对于当前热议的“工匠精神”又有何深刻见解?下面是华夏能源网记者专访曹志刚的精要内容:
一、提倡“工匠精神”正当其时
感谢风电行业出现下行周期。第一,这让行业中一些严重的问题暴露有一个时间周期。第二,避免整个行业错上加错。如果2010年—2012年还是处于高速增长,那现在整个行业可能就垮了,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和纠错的机会。
中国风电刚起步的时候,没什么核心技术,也没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基本上是100%依赖进口。先是引进产品,后来引进技术,再后来自己做研发。
大家都知道,中国风电行业经历的几次起伏。在经历初期的疯狂发展后,2011年和2012年,整个行业陷入冬天,经历了第一次真正的下降。到2013年,行业才逐渐回暖、反弹,乃至有了一个高速增长。
我个人比较庆幸地看到了风电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每一个新兴行业都会有类似的发展曲线,很难出现持续不断的增长,或是永远的下行;产业发展往往是有波折的,有增长就有回落。
行业曾经很流行“挣快钱”,很多人看到的是摆在桌面上光鲜亮丽的成绩。2006年到 2010年间,中国风电行业经历了疯狂的增长,整个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不足,如此背景下,风电行业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社会资本进入。这些新进入的投资者之前有做水泥的、基建的,各行各业的都有。
也就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些新进入企业的产品在规模化应用的时候遭遇了非常严重的信任危机。比如高达100米、几百吨重的庞然大物(风机)在现场突然倒塌,类似的质量事件,对行业的冲击非常明显。整个风电行业很快陷入低谷,很多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都在产业下行周期倒掉了。
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和教训,也就没有后来大家对于整个行业更深刻的理解。回过头来分析,应该感谢风电行业过去的波折:这让行业中一些严重问题的暴露有一个时间周期,也避免整个行业错上加错。如果2010年—2012年的时候还是高速增长,那现在整个行业可能就垮了,根本没有一个喘息的时间和纠错的机会。
金风科技走了这么多年,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直到今天金风人还在强调“风电是高风险的长跑”。风电行业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产业发展到现在,谈精益制造、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二、打造“工匠精神”需要沉得住气
2008年,兆瓦级产品突飞猛进,金风科技的签约量很大,但那一年金风推迟了很多合同的履约。当时,外界关注的可能是有其它整机企业的增长超越了金风,却不知当时金风科技为了达到客户合同的要求,宁可推迟合同的履约,也要严格控制整个供应链以及机组的质量,保证给客户交付的每一件产品,为此金风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
“工匠精神”是什么?首先是要把提升精益制造能力、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作为自己的追求。那也意味着要拒绝不合理的欲望和诱惑,在企业面临压力时能沉得住气。
在市场火爆的时候,你是不是真的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在大家都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挣钱的时候,你是否可以抵御住诱惑?对于很多人来讲,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2008年,兆瓦级产品突飞猛进,金风科技的签约量很大,但那一年金风推迟了很多合同的履约。因为在那年,风机的主流产品从原来1000千瓦以下,突然变成了1500千瓦。我们发现,不管是发电机、轴承还是其他很多关键零部件,都有一些没有突破的障碍和问题。在那年,我们有意放缓了自己的速度,最终全年增速比我们之前的预期要低很多。
当时外界关注的可能是其它风机企业的增长超越了金风,但只有少数探究表象背后的故事。金风科技为了达到客户合同的要求,宁可推迟履约,也要严格控制整个供应链以及机组质量,保证给客户交付的每一件产品,为此金风也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
在行业发展速度很快的时候,更要权衡速度和质量,平衡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速度是看得见的,但质量问题未必一下子能看出来,但在积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后可能会集中爆发。
三、 产业链上下游要一起努力塑造“工匠文化”
金风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我们是产业链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不可以包打天下,金风科技希望与行业伙伴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链生态圈。
2014年,虽然行业回暖,但说实话还是比较担心,行业迎来新的高速增长,企业又做大量投入,未来的发展是否又会埋下很多的隐患,或者说重蹈覆辙?金风科技提出要推崇工匠精神,我们也努力在行业里面推广“工匠”的理念。在行业快速发展、各种新鲜酷炫的“概念”被用来包装风机的时候,我们更希望产业链从上到下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产品质量将关系到行业的兴衰。
在一个大工业和大产业链背景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金风科技就是产业链其中的一个环节,一家企业不可以包打天下,金风要做的是带领产业链共同发展进步。
第一,我们要坚持用好的产品;第二,怎么样把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复制到国内来。具体到“工匠精神”,金风非常重视在零部件的上下游的投入——包括鼓励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重视岗位技能培训等等。
其实经过上一个周期的经验教训后,现在风电上下游的不少企业,包括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对于质量的问题、性价比的评估维度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户的价值导向更加成熟,更加注重质量,更重视风机以及风电场的精细化管理。
投资一个风电场,你肯定在乎每一度电多少钱,这就和产品品质紧密关联起来。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比较在乎的是一次性投资到底是多少?具体而言就是我单纯地去买这个风机要花多少钱,而不是这个风机带来多少长期的价值,这个风场给我带来多少综合效益。金风科技希望与行业伙伴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链生态圈。
四、让“工匠”有更多的获得感
德语“职业”一词,意即天职或上帝的召唤,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从“天职”的意义上看都是神圣的。正因为如此,德国人做事认真负责,能静下心来做好分内工作。
就“工匠精神”来说,横向做一些比较,欧美的企业要比我们幸福多了。整体而言,对于追求高质量、提倡工匠精神、提升精益制造能力,整个社会群体认可度都比较高。
而目前在国内,要推崇工匠精神,需要靠各方的推动,甚至是鞭策,付出的代价也大很多。要让“工匠精神”形成一种氛围和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事实上,我们自小从学校的教育培养,从整个人成长历程,对一些工作的价值判断都固化了。能做管理者、能考上博士、能从政,那才是成功。如果我们一辈子在一线做个技工,我们是否就“低人一等”?这样的观念的和因素,对“工匠文化”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我曾多次到全球排名第一的轴承厂去参观。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和他们交流的场景。对方给我们做的轴承直径很大,大概700厘米左右。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在德国,生产环节一定都是高精密的设备,应该很少有人工参与了。但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轴承的生产有一个很关键环节,主要由人工来负责。
我当时很好奇地问对方,你怎么保证装配的产品(人工环节)可以达到高质量的标准?那位老工人回答:我一步一步做出来就可以达标,没有那么多理由。我又问对方在这个岗位工作了多少年?对方很平淡地回答有20年了。他在这个看似平凡但极其关键的岗位上,也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再到精益的一个过程。而且很明显,他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我们怎么营造这样一个尊重工匠的氛围?我觉得从待遇上、成长通道上、成功的价值判断上,都需要修正和优化。
如今,在金风,不管是企业职能部门、销售部门的员工,还是一线的技术工人,都有清晰的成长通道。不管做管理层,还是技师,只是职责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推崇专业成长一条线,你做工艺,最后如果可以达到工艺师或者高级工艺师,你的收入水平是可以去跟公司副总裁、总裁比较的;你在公司的地位同样也是非常高的。
简单的说,一方面要有物质层面的保障和提升,此外还要有精神层面的尊重。试想,让技师的地位、收入都变得和高级管理者一样,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做呢?
作者:徐淼,华夏能源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