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时代,对于EPC企业来说同样承压,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建新能源集团)采取“投建营”一体化,在管理和运营上多方面降本增效,并开拓多能互补、储能等多种业务,促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受访者: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执行总经理 吕冬冬
《风能》:目前,由电建新能源集团投资的风电项目运营状况如何?在平价形势下,如何提高整体收益?在管理上有哪些创新?
吕冬冬: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能源加快转型,中国电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于2021年12月进行新能源业务重组整合,成立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以境内新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
业务重组后,电建新能源集团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22年底,电建新能源集团并网装机超过9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179.25万千瓦,风电项目装机717.65万千瓦,光热项目装机5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装机5万千瓦,多能互补项目装机2.6万千瓦,均为新能源项目。
随着平价时代的到来,公司加大降本增效力度,一方面,加强电力营销,组织专门的电力销售团队,制定相对最优的中长期、现货交易策略,实施风电机组备件及大部件框采,不断加强设备可靠性管理、风机出质保专项管理、检修技改管理。另一方面,针对风电项目单体规模不大,相对分散的特点,推进集控中心建设,整合运维团队,压缩人力资源成本。此外,在同一区域尽量推行使用同一款机型,降低运营成本和运营难度。
《风能》:在新能源投资中,公司探索出哪些多能互补的开发模式?在资源的获取上,您认为存在哪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吕冬冬:未来大量新能源上网,对电网形成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探索多种电力互补以及储能业务均衡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风电投资企业来讲,平衡好在大基地、分散式以及海上风电项目的投资,安排好电力送出,从而降低未来的投资风险。例如在四川德昌规划并实施了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在重庆建立西部科学城智慧储能科技示范项目含谷宝洪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共享储能;在山东肥城利用盐矿留下的盐穴,建设30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提高电源的质量和安全性;在新疆建设投运全国首个“发、输、配、售”电一体化智能微网项目——新疆(风光柴储)荣和配电网项目。
地方政府用产业换取资源开发,有发展地方经济的现实诉求,但是企业开发项目属于市场行为,在资源开发和产业落地时,需要结合地方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产业类型,创新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便符合市场需求。根据网络信息报道,有部分企业为了满足地方的产业投资诉求,阶段性投资产业,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一些新能源投资成本压力。所以对于产业基地建设,建议各省统筹布局,合理规划,避免无序竞争。
《风能》:中电建 EPC 总承包的海上风电项目占国内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70%,成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海上风电场建设施工中涉及多个主体,您认为通过哪些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协同效率?
吕冬冬:海上风电场建设施工中涉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不同主体关注点不同,设计更注重工程安全、质量及规范性,对于施工工艺、现场实施合理性及进度成本侧重程度施工单位更高,因此,如何全盘统筹协调各项目参建主体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海上风电建设过程中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提高协同效率:一是采取EPC管理模式。尤其是以设计为龙头,将设计、采购、施工有机结合,提高协同效率,实现提质增效。二是“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提升协同效率。中国电建旗下具备多家优秀的设计院、施工单位、装备制造企业,并拥有自己的投资企业,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集中国电建集团内不同企业优势于一体,投资企业、设计院、施工单位、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履约,往往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三是灵活采用联合体模式,优势互补。通过充分发挥不同企业之间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共同合作,也能进一步提高项目协同效率。
《风能》:深远海是未来海上风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在施工、技术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您认为产业链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计划在万宁开发的首个规模化漂浮式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如何?测算的经济性如何?
吕冬冬:近几年,针对深远海风电开发,国内相关企业已完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引领号”“扶摇号”“观澜号”三台示范样机陆续探索下水,但放眼世界,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以漂浮式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深远海海上风电具有资源储量丰富、项目装机规模大、风力相对稳定、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高、靠近沿海电力负荷中心等特点,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优质能源,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链方面应做好如下准备:
第一是开发适用于深远海的大容量风电机组。当前我国深远海风电装机仅有三台试验样机,且单机容量较小,亟需开发适用于我国海域的大容量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第二是规范我国风电机组及配套设备设计及模型实验、研发自主可控设计软件。在深远海漂浮式风机基础设计以及模型试验方面,国内普遍缺乏相应的规范支撑。同时,漂浮式风电机组的多场耦合一体化分析技术存在短板,缺乏相应的工程设计软件。第三是研究远海规模化输电方案。随着海上风电远海化、规模化发展,传统交流送出因海缆输送容量制约等问题无法解决,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也存在输变电投资占比增长、系统暂态过程复杂等问题与技术难点。第四是解决深远海风电运输以及施工问题。深远海风电开发过程中,随着场址离岸距离、水深的增加,施工难度成本增加,深远海风电项目的设备运输和施工安装均存在较大挑战。
中电建万宁漂浮式海上风电试验项目是全球最大规模商业化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项目规划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场址水深100米。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规划装机容量20万千瓦,预计2025年并网,二期工程规划装机容量80万千瓦,预计2027年并网。工程方面,万宁项目已完成EPC招标,工程进展稳步推进;科研方面,针对万宁海域定制的漂浮式风电机组及配套设备的一体化设计、施工研发工作也在积极开展。中国电建发挥集团“投建营研”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以“资源共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为原则,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进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同时实现项目的正收益率。
《风能》:电建新能源集团“十四五”期间要完成多少新能源、风电装机目标?
吕冬冬:“十四五”期间,电建新能源集团总体力争实现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装机约1250万千瓦。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电建新能源集团在建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规划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超过1.53亿千瓦,其中取得指标待开工项目超过1300万千瓦,已签署开发权超过1.4亿千瓦。
《风能》:电建新能源集团拟主板上市,目前进展到哪个阶段?在后期的投资运营中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吕冬冬:2023年6月,电建新能源集团成功实施增资,公司成功引入10家战略高度契合、资本实力雄厚、协同赋能较强的战略投资人,募集资金76.25亿元,构建起了包括国有资本公司、银行机构、产业投资人、财务投资人的股东结构。目前,电建股份公司已发布了分拆预案的公告,公司已启动后续申报准备工作。电建股份公司将电建新能源集团定位为旗下从事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唯一投资运营平台。通过上市可以更好地优化新能源公司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资本+资源”耦合效应,快速提升质量效益和装机规模,完成新能源装机的资本金和技术创新需求,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跻身一流新能源投资标杆企业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