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蒋勇: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 为客户提供可靠的风电机组

蒋勇: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 为客户提供可靠的风电机组

2024-07-11 来源:风能 浏览数:599

《风能》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裁助理、工程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蒋勇展开对话。

“十三五” 以来,我国海上风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装机容量占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的近一半,位居世界第一。电气风电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8 年稳居全国第一,打造了多个行业示范引领项目。未来,行业如何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电气风电将如何巩固其在海上风电市场的优势……带着这些问题,《风能》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裁助理、工程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蒋勇展开对话。

蒋勇认为:

当前阶段, 海上风电行业需要关注如何打造大型深远海风电场系统级的综合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

风电基础理论和行业标准没有跟上产业发展,业界需要加强研究,从推动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标准的升级来重新定义“深水区” “无人区” 规则,实现我国风电产业在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全面引领。

海外风电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不仅体现在对产品需求的差异化、商业环境的多元化,而且不同市场产业的成熟度差异很大,需要有综合能力更强的团队、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更多的资源来加以应对。

以下为采访实录:

《风能》: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3770万千瓦。截至2023年5月,电气风电的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突破千万千瓦,连续8年蝉联我国风电整机企业海上新增装机容量榜首。请问,这得益于电气风电在哪些关键节点做出的正确决策?

蒋勇:首先,在市场尚未坚定看好海上风电发展时,电气风电就将海上风电看作风电技术制高点来布局,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到推进技术迭代创新,再到开展自主技术创新,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他们是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关键。最后,我们始终坚持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积极响应政策调整,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以确保聚焦和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客户提供可靠的风电机组。这些决策使我们能够在海上风电行业中实现长期领先。

《风能》:全球风电技术发展正进入“深水区”“无人区”,您认为其中蕴含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为行业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蒋勇:近年来,风电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烦恼”。挑战是,风电的基础理论和行业标准没有跟上产业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积累的经验、规范、标准可能并不能够完全指导下一代机组的研发。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协作的创新环境,鼓励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技术创新;我们需要加强研究,从推动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标准的升级来重新定义“深水区”“无人区”规则。同时,在低利润时代,我们也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提供足够的资源和保障,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我国风电产业在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全面引领。

因此,电气风电提出了风电设计的2.0时代,其核心是要减少之前在研发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通过引入新的设计规范,理论结合实践来支撑风电机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应进行多学科协同,实现系统级别的最优。

我认为,其中有四个关键的环节需要突破:第一是充分的设计和测试验证,即依靠数据测试优化设计,通过测试验证我们的理论。第二是要加强高保真仿真能力,通过大量精细化的仿真,建立起设计的关键参数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高保真的建模尽可能地覆盖风电机组运行的各种工况。第三是新材料等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引入大量的新材料和新理论,提升整个风电机组的承载能力。第四是人工智能助力系统级别的优化。风电机组是一个系统级别的设计,希望引入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效率,优化全局。

《风能》:目前风电技术已经向前走到了独创阶段。对于电气风电来说,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持续投入,才能支持风电制造企业拥有足够的后续创新能力?

蒋勇:对于技术来说,电气风电主要坚持了以下几点做法:第一,坚定不移地走强技术之路。强技术之路是企业的唯一出路,需要尊重、支持、解放技术,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第二,技术的灵魂是创新,应坚定不移地鼓励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技术人员需要从“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标准”入手,“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构建成熟可靠的创新技术“货架”。第三,技术的根本是人才。稳定的技术队伍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要坚持不懈地打造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懂专业、知领域、能应用、成体系的科技人才队伍,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加快成才。重视领军人物的作用,在技术关键点上进行集中突破。第四,坚持开放创新。技术创新一定要始终以市场、客户为中心,始终坚持产业链协同,用好内外部专家智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技术创新形成强有力支撑。第五,不断优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释放创新的动力,激发创新的活力。

衡量技术价值的唯一标准是产品竞争力,而产品竞争力也是每一位技术人员的价值体现。

《风能》:目前,风电整机价格一路下滑,为降低成本,企业加速实施机组大型化战略,但同时质量风险也在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制造企业将如何破局,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蒋勇:一个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技术设计为主导,形成“我可以做,你做不了”的竞争业态,技术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随着行业的发展,产品会出现同质化,随即进入第二个阶段,运营管理的精细化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风电产业正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需要从技术创新、管理运营同时发力。

电气风电持续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深耕,在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供应链等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以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对此,电气风电提出了基于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行稳致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海上风电产品的可靠性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可靠的设备才能确保海上风电项目基本的投资保障。我们将在设备可靠性的提升上持续重点投入。例如,机组测试平台进一步优化后可满足40MW以上传动链测试验证需求,大型轴承及叶片测试验证、整机样机测试的项目也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加码升级。除了在关键部件的可靠性测试验证上的升级,还结合电气风电积累的1100万千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大量运行数据和运维成本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分析,反哺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中,确保在海上风电产品的可靠性上保持领先。

其次,积极开展深远海风电产品及解决方案布局,特别是利用上海电气在传统电源、储能技术、氢能技术、输配电等领域的积累,提供更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持续加强与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企业及沿海地方政府的合作,从而扩大电气风电的市场影响力和份额。

最后,在当前阶段,仅仅依靠某项领先的技术已经无法在复杂的海上风电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打造大型深远海风电场系统级的综合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从对风、浪、流外部环境参数的精准预测和利用,到产品大型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以及可靠性技术、快速安装、调试及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运维技术;从海上风电场级的优化布置、场群协调控制与海上风电的综合利用,到深远海大规模风电送出成本更低,更好地适应电网要求,海上风电场该如何与海洋生态与环境友好共生,更好地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相协同。

《风能》:深远海风能资源可开发量是近海的3倍以上。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正在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沿海省份也积极制定深远海风电发展规划。对此,电气风电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为风电制造行业在深远海风电市场打好“头阵”?

蒋勇:对于深远海风电的开发,我们将在产品研发、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以确保我们在深远海市场的领先。我们将研发更大型、更高效的海上风电机组,以适应深远海的特殊环境,包括漂浮式机组。为了保障深远海机组的运维,电气风电已经投资建造了两艘海上风电运维母船,旨在填补国内海上风电运维领域专用运维船的空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的布局,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企业的合作,并形成多项战略合作意向,以锁定一定量的深远海市场份额。同时,我们将积极参与国家海上风电相关的政策制定,提出积极的建议,推动深远海风电相关政策的出台。

电气风电还有更具体的行动计划。我们正在规划建设的山东半岛北N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将是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国管海域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也是我国输电距离最长、场址水深最深的“双六十”海上风电项目,同时还是我国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送出的零补贴海上风电项目。项目的建设对于我国深远海风电的发展有着极强的示范意义和良好的带动效应。这也是电气风电为行业在深远海市场打好“头阵”的一项关键举措。

《风能》: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凭借高效可靠且极具价格优势的风电产品,我国整机商开始更多地直接参与海外风电项目的招投标,扩大海外市场空间。在您看来,中国风电产业“出海”,与国际厂商同台竞技,将对国内企业创新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电气风电如何深化海外市场布局?采取哪些合作模式?

蒋勇:中国风电企业“出海”从机遇上讲,与国际厂商的竞争,可以推动我国风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挑战在于如何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电气风电将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手段,深化海外市场布局,积极参与国际风电项目的招投标,提供高效可靠的风电机组和优质的服务,实现与海外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

海外风电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不仅体现在对产品需求的差异化、商业环境的多元化,而且不同市场产业的成熟度差异很大,这就需要有综合能力更强的团队、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更多的资源来加以应对。除了更多人力资源的投入,我们也将寻求与海外风电项目开发企业的战略合作,以满足区域市场本土化的需求,通过出口设备、出口设备与提供服务并举等方式满足不同海外风电市场的需求。为此,不仅需要加快产品创新,还应针对不同市场、不同商业环境进行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标签:

风电
阅读上文 >> 金风科技刘拴龙:“国之重器”高光下的背影
阅读下文 >> 秦海岩:穿越周期,跨过险阻,中国风电的征途仍是星辰大海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32027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