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清华大学王承煦教授: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三十年乘风发展

清华大学王承煦教授: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三十年乘风发展

2009-02-12 来源:http://www.cnwpem.com 浏览数:4754

  1979年,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可以并网运行的试验型机组,但仍然属于中小型,包括水平轴和立轴两种风力发电机,比如容量为20 kW、40万kW、50 kW、55 kW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和2 kW、4 kW的立轴风力发电机。当时有两条研制路线:一是国内自主研制,比如,当时我国组织试制出了容量为20 kW、40 kW、50 kW、100 kW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其次是我国和国外联合开发制造,比如,和联邦德国联合研制出了30kW达里厄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这是我国在风力发电机研制方面第一个和国外合作的项目。
   1986年,我国从丹麦维斯塔公司引进了3台55 kW变桨距风力发电机,并在山东荣成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小型风电场。
  当时,世界上存在两种风力发电机组,即美洲国家开发的两叶片式风轮驱动的同步发电机,欧洲国家开发的三叶片式风轮驱动的异步发电机。水电部从美国、丹麦等国家考察后,经过诸多讨论,决定研制三叶片变桨距风轮驱动的200 kW异步发电机。这台机组由水电部杭州机械设计所设计,福建若干单位配套制造。这台样机从立项到方案讨论、设计、制造,到1991生产出样机安装在福建省平潭风电场并网运行,并进行鉴定,共用时8年。这台机组除参考部分国外图纸外,完全是自主设计、制造,取得了不少经验。但该台机组的控制系统未采用微机控制系统,而在当时世界上已普遍采用微机控制系统。所以,一台风力发电机研制时间过长,技术就容易落后。另外,虽然当时试制出了可以并网用的风力发电机,但并没有考虑到要大力发展风电场。 
  《电力设备》:您亲历了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那么,请您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王承煦: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切断我国燃油供应和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我国认识到发展风力发电等非化石二次能源的重要性,同时,我国无电地区对电力需求迫切,特别是风能资源丰富的无电或缺电牧区、海岛等适合发展风电。回顾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我国是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如我国很早就利用风能提水灌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曾在多个地区进行过风力发电试点工作。1975年,清华大学和内蒙古草原研究所合作,在内蒙古商都地区选择当地牧机生产企业共同试制了50 W、100 W的离网式微型风力发电机,其他地区也有研制小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这个阶段所生产的风力发电设备都属于小容量的,而且没有形成生产力。
 《电力设备》:1991年~2000年,我国政策开始倾向于制造大中型风力发电机,并重视建设风力发电场。请您分析该该第二阶段,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及其进步。
  王承煦: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开始发展大中型风力发电机(容量为100 kW~1000 kW之间的为中型风电机组,1000 kW以上为大型风电机组)。1991年,我国通过民间渠道的沟通方式,实现了到德国考察风电设备制造业。经考察后,我国决定购买德国单机容量为250kW失速异步型风电机组,这当时是我国引进的单机最大发电容量机组,1992年,几十台该机型风电机组被应用到东北、内蒙、海南三个地区,我国风电场建设由此也获得了发展。德国的举动引起丹麦维斯塔等国际风电设备制造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它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陆续进入我国风电设备市场。但由于我国是能源利用大国,且由于引进的风电机组价格昂贵,不可能完全依靠进口风电机组来建设发电厂,必须要实现我国自主研制大中型风力发电机,来解决我国风电场建设问题。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专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
阅读下文 >> 许柏年教授:谈风力发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370&page=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