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制定出“九五乘风计划”,希望建立合资公司来解决我国风电设备落后问题。基于此计划建立了两个合资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与德国诺得克斯(NORDEDX)公司签订合资协议,生产600 kW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与西班牙国家电力公司美德(MADE)再生能源公司成立“一拖一美德(洛阳)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660 kW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当时明确上述两个公司生产制造定桨距失速型风力发电机,容量选定在600 kW级。虽然通过建立合资公司,成功制造出了容量为600 kW的风力发电机,但是由于国外风电设备技术发展很快,单机容量750 kW、900 kW甚至MW级风力发电机都已进入市场,致使所产风力发电机几乎没有批量生产进入市场的机会。但也培养了一批风电设备制造人才。同时期,国家经贸委制定了“双加工程”和“国债风电项目”,以求实现600 kW失速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当时,在国外失速型风力发电机处于优势地位,但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也在发展,甚至还出现了无齿轮箱风电机组。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国际风电设备市场每隔2~3年左右时间,技术就更新一次,且单机容量越来越大。所以,一刀切的单一的机型认同不利于我国风电制造业的发展。
20世纪末,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和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运达)通过引进德国500 kW失速风力发电机,自主研制出600 kW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科技部在“九五”风力发电重点攻关项目中大力支持了金风科技、浙江运达600kW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的完善化和产业化生产项目。
《电力设备》: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驶入了快车道。请您简析此阶段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王承煦: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及“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制定,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出和国家发改委颁布了风电场特许权政策,促进了我国风电事业大发展,由此,风电设备制造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大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开始进入该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进入风电整机制造市场的企业已达到40多家。
2001年,科技部将研制兆瓦级以上双馈型风力发电机和失速型风力发电机列入国家863计划,并将此任务交予金风科技、浙江运达、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和沈阳工业大学等,此后金风科技公司提出将研制MW级失速型风力发电机转为研制MW级直驱型(无齿轮传动)永磁低速风力发电机,此举得到科技部大力支持。在该计划下,2005年,金风科技试制出我国第一台MW级风力发电机——1.2 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2005年,沈阳工业大学自主研制出1 MW双馈风力发电机。
在这个阶段,国家规定风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这给国内装备企业提供了巨大发展和市场空间。许多国内企业通过购买许可证方式,希望尽快实现能够制造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厂等通过购买德国富兰德(Fuhrlander)公司和Repower公司的许可证生产1.5 MW变浆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上海电气集团和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购进英国EU公司(原德国Dewind公司)1.25 MW 和2.0 MW风电机组的生产许可证分别试制出1.25 MW和2.0 MW变浆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湖南南车集团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从奥地利Windtec公司及日本原宏产公司取得1.65MW变浆变速双馈风电机组及2.0 MW直驱永磁风电机组生产许可证。此外还有一种合作模式,即通过联合设计来制造2.0 MW级风力发电机,比如德国Aerodyn公司分别与上海电气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联合设计制造2.0 MW级变浆变速双馈型风力发电机;金风科技与德国Vensys公司联合设计研制出1.5 MW级直驱型风力发电机,并安装于北京官厅。此外,浙江运达通过自主研发试制出1.5 MW变浆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目前,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厂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在市场占有、关键零部件供应链方面也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