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电零配件制造领域,国内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的配套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叶片方面:目前国内企业对风电机组中叶片的研制技术已经基本掌握,能批量生产1.5 MW以下各系列化叶片。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玻璃钢研究院等。齿轮箱方面: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国内企业可以实现风电齿轮箱批量生产,此外大连重工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企业也开始齿轮箱的生产。发电机方面: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兰州电机厂、上海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能够满足国内的需要。风电机组的其他配套部件厂还有无锡柴油机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生产轮毂和变速箱箱体铸件),秦川机床集团(生产变速箱箱体铸件)、青岛武晓[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塔筒)、无锡大昶重型环件有限公司(生产塔筒、法兰)等。目前,控制系统、主轴承、直驱型风力发电机低速永磁发电机、变频器等核心部件应该是攻关的重点。
总而言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三十年成就显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国产化率,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并有切合自身国情的独创之处。
《电力设备》:请您谈谈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努力的方向。
王承煦:第一,目前能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切合中国实际的风电整机设计、制造企业很少,这个实际是指中国风资源情况、电网情况、地域情况等。仅依靠国外风机机型的生产许可证生产的风力发电机,其原型是按照该国的气候、地域、电网等条件设计的,应用到中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因此完全依靠它,远不能满足我国风电发展的需求。
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保证风机设备的制造质量。我国多数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时间很短,大多只有3年左右的时间,经验不足,在目前风电大发展的形势下,有些急于求成,有的样机还没有试运转就已经拿到不少订单,这样就不能保证质量,质量无法保证的话,那么风电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另外,配套的关键部件(包括齿轮箱、轴承等)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数量供应不上的问题,这样也会使整机容易出问题。我们只要考察在我国独资建厂生产风电整机的外企企业,如维斯塔、Gamesa、Suzlon公司以及生产关键零部件的ABB、LM公司等是如何看待质量问题的,就知道它们是如何严把质量关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向它们学习,切实保障产品质量。
第三,国内风电设备零部件企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有效分工与取得并应用国外经验。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风力发电机整机产品质量和降低整机生产成本的有效方式。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第四,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在制度化的体制建设方面存在漏洞,也就是说缺乏完整的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无法保证风电产品能够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目前正在做但不完善。
第五,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高中级的人才,比如设计、安装、调试人才和风电设备维修人才。亟需通过各种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第六,扶植政策还需要改进。比如上网电价定的太低、税收方面过高都会影响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电价制定应该灵活,例如现在由于原料物价上涨,如果按照以前风电上网的电价执行,那么风电场经营者将难以为继,这样就很难保障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第七,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者应该具备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前瞻性技术开发思维。例如,在风电机组与电网的关系方面,目前电网从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对风电机组提出了低电压超越(LVRT)问题、动态的无功补偿问题;大型发电场建立后上网电量波动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适时调节上网电量对风电设备提出的要求等问题;未来我国的海上风电设备应有什么特点等。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在发展中将不断面临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新思维、新技术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 (来源:电力设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