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气候,一个当今世界难解的命题。
当时间的脚步进入21世纪第9个年头的最后时刻,世界各国政要云集北欧丹麦一个叫哥本哈根的小城,中国总理温家宝那掷地有声的讲话再一次让整个世界聆听:中华民族是一个负责任的民族,无论别国做出何种选择,中国将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此时此刻,在世界东方的华夏大地上,有一群敢于创造、怀揣新能源梦想的开拓者,正在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实践,回应着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发出的声音。这个名为“中科宇能”的高科技军团,不畏风险,勇担责任,创新前行,以非凡的勇气,将资本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用最短时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了中国风电产业核心技术叶片研发的新奇迹,闯出了一条中国风电叶片的自主创新之路,成为我国唯一实现从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模芯制作、模具制造到叶片生产的自主开发企业。
让我们共同见证一座新能源高科技巨厦的崛起之旅。
中国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开创者
徐发子注定要与徐建中、马学禄相识,成就中国新能源风电产业中的一段传奇。
曾任保定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马学禄说啥也没想到,他会与新能源结下不解之源,成为中国第一个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开创者。
或许,是马学禄与生俱来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潜质使他和他开创的事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1987年,就撰写了中国第一篇企业兼并的文章,此文在1988年《了望杂志》第1期发表,受到国务院发展中心时任主任马洪的高度评价,并呈报当时的中央批准,在保定举办中国企业产权转让高级讲习班,马洪、孙尚清、厉以宁等7位著名学者到会讲课。之后此文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报刊转载,“参考消息”还援引了外国媒体的评价:“企业兼并是中国企业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就是这位引发中国企业兼并浪潮的人,日后又组织了软科学课题“保定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成为保定高新区创建的原始动因之一。
1992年7月,马学禄冒着华北平原的酷暑站在了保定西北郊区的一片荒地上,望着脚下的杂草,一边驱赶叮咬的蚊虫,一边憧憬着这片土地的未来。此时,他已是刚刚成立的保定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保定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管委会主任和总指挥由市领导兼任)。白手起家,没有资金,只有政策,困难可想而知。
但马学禄偏偏是一个永不服输的人,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打拼下,不仅成功申办了国家级高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还建设了保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高新技术工业区和大面积新城区,零资金启动创建了保定国家高新区发展有限公司,同时为公司创造了十数亿元的财富。
2000年8月,已升任保定市经贸委主任,主管全市工业经济工作的马学禄不得不手握一纸调令重返高新区。原因是,在他离开的这些年,高新区的工作不尽人意,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保定的各项指标排位倒数第三,国家科技部对保定高新区给予黄牌警告!
面临摘牌的困境,这对马学禄来说,不能不算是他事业道路上的一个最严峻的挑战。
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马学禄对高新区的未来一遍又一遍进行着冷静的审视,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怎样从零起步,重振保定高新区的雄风?
“新能源”这个概念从1999年和苗连生谈话时钻进马学禄的脑海开始,此时更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当时,人们对新能源的概念还很陌生,决定搞以新能源定位的开发区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人不理解,不相信乃至持怀疑态度。
马学禄顶住压力,高扬新能源之剑一路前行。这位新能源产业的开创者首先从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支持了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成就显赫被国家领导人称为“新能源产业的一面旗帜”的英利集团,在全国第一个举起“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大旗。
进军风电产业是马学禄进入新世纪的新的抉择。
在马学禄的促进下,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于2001年在高新区挂牌成立,结果催生出了一个在我国风电产业年产值23亿元叶片、占国内30%份额的大金娃娃。
可是,尚有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中国风电人面前,那就是风电叶片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成为制约我国风电产业的瓶颈,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风电叶片研发中心,走自主创新之路!
马学禄找到中国风能协会会长贺德馨,向贺老道出自己的担忧与思考。
年近70已是中国风电产业泰斗级人物的贺德馨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