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概况?
朱开情: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亚洲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它位于上海东海大桥东侧1~4公里、浦东新区岸线以南8~13公里的上海市海域。平均水深10米,9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每秒8.4米。风电场由34台单机容量为3000千瓦的风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10.2万千瓦,设计年发电利用小时数2624小时,年上网电量2.67亿千瓦时,项目总投资23.65亿元。通过35千伏海底电缆接入岸上110千伏风电场升压变电站,再经过110千伏电缆接入电网的220千伏变电站,从而接入上海市电网。
2008年9月28日东海大桥风电场风机基础工程桩开始打桩,2009年3月20日首台风机整体吊装成功,同年9月4日首批三台风机并网发电,2010年2月27日完成全部34台风机安装。风电场采用边基础施工、边风机安装、边敷设海缆、边并网发电的作业方法,截至今年5月20日,东海大桥风电场已有19台风机并网发电,累计发电量1727万千瓦时,整个风电场计划于2010年6月30日实现全部风机并网发电。
中国能源报:作为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对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有何示范意义?
朱开情:东海大桥风电场作为国内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对提高我国海上风电场开发设计、施工组织、运营管理能力,提升大型海上风机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加快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风电场设计方面来看,我国陆上风场已经运行了20多年,逐渐吸收和消化了国外设计技术,并通过多年的检验达到了良好效果。海上风场比陆上风场设计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不仅要考虑风资源情况、海底地形和海况条件,还要考虑海底管线、船舶航行和渔业等现状及规划。根据东海近海海域淤泥较深这一特殊情况,设计人员采用了高桩承台基础设计。实践证明,东海大桥风电场高桩承台基础设计完全满足了高耸风机承载、抗拔、水平移位的技术要求,成为世界海上风机基础设计的首创,为相同海域风机基础设计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从风机设备制造方面来看,最近几年世界风电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2009年全年新增发电装机超过38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58亿千瓦。在2009年全球风电装机总量排名中,中国以261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首超德国(2578万千瓦)位居第二,这反映了我国在风机制造方面的快速发展。一些风机核心部件如发电机、齿轮箱、主轴承、变频器等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得到了改变。东海大桥风电场34台风机首次采用了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3000千瓦离岸型机组,说明我国开发3000千瓦以上大功率机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从海上施工方面来看,国外海上施工主要以分体吊装为主,整体吊装虽然也有成功的个案,但技术严格保密。我国已拥有跨海大桥施工的成功经验,不仅有成套海上基础施工设备,而且还有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相对基础施工已不再成为难题。经过科学研究和充分准备,我们采用了风机整体吊装方法,通过自主研发的具有海上精确定位和软着陆供能的缓冲系统,成功解决了海上恶劣自然条件下风机安装的技术难题,使风机场34台风机安装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海上风机安装奠定了基础。
中国能源报:东海大桥风电场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朱开情:东海大桥风电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由于海上可利用海域十分有限,对风机单机容量提出了很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使用3000千瓦以上大功率机组。在2007年,当时生产3000千瓦以上大功率机组只有国外少数几家企业,经过综合比较,考虑采用德国一家企业生产的5000千瓦机组,但该家企业的报价大大超出项目预算,供货时间也无法满足要求。后来经过对国内多家企业的考察和比较,按照审批程序,最终选择了华锐公司3000千瓦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