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为期两天的第二轮中美战略(SE&D)与经济对话落下帷幕。对话期间,美方临阵改变焦点,以清洁能源主导的中美双边贸易博弈代替之前的汇率之争成为最大主题。《中国能源报》特邀中国美国商会海关和贸易委员会主席蒋兆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和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接受本报专访,请三位参与、关注、影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人士从能源商贸与能源合作的角度为读者作出他们对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解读。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
多边合作促风电招标开放
作为利益攸关方,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Dirk Moens)对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也格外关注,他认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新能源领域开放市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中美双边的能源合作,也与多边能源合作息息相关。
丁凯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相对于政府间和学术机构间的合作与对话,更多能源领域的合作是通过贸易实现的,比如说在风能行业,很大一部分先进技术是通过欧洲公司与本土公司的合作被带进中国的,这也是商贸谈判和能源合作息息相关的原因。但是他同时表示,欧洲企业对“外资准入”问题抱有和美国相似的担忧。
他举例说,中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的招标只对中国本土企业和国有资本相对控股和持大股的企业开放,当时他感到“中国将外资公司的贡献排除在外”。同时他表示,虽然他“认同并感谢”中国4月修改了自主创新政策的有关条款,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和操作层面的落实情况如何仍有待观察。
“中国欧盟商会看到,很多部委在正式发布法律前都会公开征集意见,我们认为在增加政务透明度方面,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认同并感谢中国政府认真考虑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适时修订了政策。中国政府官员公开的强调,凡是在中国依法注册经营的外资公司也属于中国公司,他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属于中国本地产品。我们希望有关部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切实执行这些意见。”他说。
对这个话题,在中、美、欧多地从事能源贸易和能源咨询工作的海深国际有限公司总裁毛观岱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中国人去国外投资很方便。但在中国投资,法律方面很复杂,很多方面还没有打开,这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会议的主要议题,但是市场打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这位在骆家辉会晤美国商会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午宴上与骆家辉就核电问题展开交流的美籍华人告诉本报记者:“美国、欧洲希望中国开放市场,加入《政府采购协议》,觉得中国慢了。我祖籍是中国,我特别了解,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改革开放30几年,现在市场达到这样的开放程度真的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应该多给中国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