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国为例,更换3500万个电表需要花费40亿欧元。按照我们现在的市场规则,这笔费用将由配电网的运营商——法国电力配电公司(ERDF,输、配电分离后从EDF分离出的子公司)投资。但是政府允许ERDF在电网上稍微多收一点钱,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就能赚回去。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都付了一点,不过是分期付款。
但同时,安装智能电表能够实现实时电价,这就允许不同提供商之间的价格竞争,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因此消费者也不是白白付出。
《科学时报》:目前,世界各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而智能电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并不匹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Schomberg:如果没有智能电网,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就很难发展起来,因此这两者的发展速度理应相匹配,问题在于谁来埋单。
要发展智能电网这个市场,必须有人投资,这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可能是不同的投资人,因此获益人也不同。建设风电场的人不仅仅要投入建设成本,如果想要挣钱,还必须并网,这就要求他们为升级以适应智能电网埋单。
这是一个需要开放讨论的重要问题。智能电网和现在的电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平行地发展3个方面,那就是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前两者的讨论很多,但是谁付钱、谁受益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充分讨论。如果看不到利益,怎么会有人投资呢?
可以发现,技术和标准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只有商业模式是由各国政府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法国现在的商业模式就是成本分摊、利益分享。
这3条腿要同时走路,否则有了技术也不能推广,有了标准也无法商用。这就像一张凳子,三条脚才能站稳,缺一条都难以支撑。
现在的尴尬是我们正处于一个锁死的态势,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这三方面正相互对望着,但没人主动往前迈步。这不是某一方的事,要发展智能电网最关键的核心是要让这三者向一个方向努力。
《科学时报》:有说法称智能电网会像互联网一样变革当代人的生活。你觉得会吗?
Schomberg:从某种意义上是这样。因为智能电网的普及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巨大产业链和市场,这不仅仅是少付电费、少用能源的问题。从这点上来说,和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产业链是类似的。
另外,互联网将会辅助智能电网,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比如手机可以远程控制家用电器、汽车等等,在你到家前能提前打开空调、开始煮饭。这是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这不仅仅是智能电网的问题,更大范围来说,我们也可以考虑电力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如果和更多的基础设施相连,就是所谓的“智能城市”。没有理由认为这次智能革命只发生在电力系统,我相信各个领域都会发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