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根据我国之前的风电发展规划,2015年风电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5亿千瓦。您怎么看待这个目标?
石定寰:如果能够解决好电网接入和消纳等问题,按照每年新增装机1000万千瓦,那么基本可以达到规划的目标,说明当前的规划是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从长远看,我国的风电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风电价格已经逐渐接近于火电,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仍然远高于火电,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是风能,风能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任重道远。
《风能》:有权威部门提出,“+二五”期间要“加快开发水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扩大利用太阳能”,这个排序意味着什么?
石定寰:未来的能源规划会从技术的成熟度、市场的接受度和电网运行角度综合考虑,其中将更多地表达
传统能源意识及其影响。水电技术属于成熟技术,但水电的发展涉及环境问题;核电具有容量大、发电小时数高、稳定等特点,在“十二五”期间将被寄予厚望。在新能源中,风电一直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也最受重视,一直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新能源形式。
《风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您如何看待“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再创新”的发展路径?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如何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石定寰:国际合作一直是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的风电机组技术最初也是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包括利用政府贷款,大量购买国外机组。但我国并没有停留在引进阶段,也在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地提高自身技术。一方面,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在很多关键技术上,仍然是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其设备制造的能力和水平、产品的质量、运行的效果等许多方面仍优于我国。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更多的国际大公司参与竞争,通过在竞争当中的合作,才能提高我国企业自身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引进的同时,还能够使我们的产品和技术走出去。另外,在政策和经验方面更需要交流,因为世界各国都在考虑新能源规划必然会遇到共同的问题,如比大电网接入、长距离输送等,可以组织一些国际合作的课题,我们可以主动提出一些建议,吸引国外的学者共同研究。最近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正在筹备建立“中美可再生能源合作促进中心”,为中美可再生能源合作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