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风电董事长徐剑雄
公元2005年,中国风电领域风云再起,“兆瓦级时代”拉开序幕,以大制胜成为各路英雄信奉的不二法门,1.5兆瓦,2.5兆瓦,5兆瓦……但似乎有人不懂江湖大势,反而将风电机组越做越小,他的另类闯入是传奇还是传说?
拍照的时候,徐剑雄轻轻拿起一旁的小风电机模型,这个不足半米高、印着“风神风电”的小玩意儿更像是一个精致的玩具。宁波风神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神风电”)制造的中小型风电机组,无论从功率还是块头,相比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制造的兆瓦级大家伙,似乎真可以用“玩具”来形容:功率大多在30千瓦以下,最小的只有300瓦,块头也不会超过二十米,最小的也就一米有余。
除了在功率和块头上的不同,徐剑雄的“风神风电”还引入了光伏技术,研制出颇具噱头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什么是风光互补呢,能用风能发电,也能用太阳能发电,没有风也没有阳光的时候,由蓄电池供电,实现不间断供电。”徐剑雄对着小风电机模型兴致勃勃地比划着。
在“兆瓦级时代”跃出的徐剑雄,为什么跑到中小型去了的?话,还得从头说起。
宁波出了个风神风电
2003年的一天,已经在商海闯荡二十多年、小有成就的徐剑雄在中科院拜访同学,偶然间,他看见有人在研究着一份风电场的投资可行性报告。他心里顿时嘀咕:“风电场有多大的投资价值?”这疑问一下子触及到他几年来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如何做个大生意!
从1988年创业开始,他涉足了皮革业、汽配业、文化业、秘书业、时尚设计、商务大厦等行业,十年后的1998年,他已经做到全国教学用具生产行业第三的位置。但他毅然决定再次转型,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大则思变”。 徐剑雄认为,教学用具生产行业受着较大的束缚,犹如笼中之鸟,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潜伏着恶性竞争的危机,整体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于是,从2001年开始,为了找寻到心目中“科技含量高”的大生意,他试验过救生圈,试验过学生应急SOS安全带,试验过石油节油项目,还花了60万元进行市场调研,最后觉得前景不大而放弃。
在摸索中,徐剑雄觉受到微软和Apple的启迪,开始往知识高度密集的地方跑:北大、清华、中科院、教育部、中关村。这天来到中科院,看到这份关于风电场的投资可行性报告,他终于灵光一闪,立马找到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当所长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请教着风力发电技术,一番了解和分析后,问道:“我们一起来研制这种机器吧?”双方一拍即合,徐剑雄出资300万元,成立了风电项目,向中国风电领域进军。
第二年的盛夏,徐剑雄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技术和中国一拖集团的制造,正式组建了宁波风神风电公司。他为找到了闯荡中国风电市场的捷径而兴奋不已。
徐剑雄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闯入者。在全国3000万千瓦电荒和欧洲风电经济崛起的巨大刺激下,徘徊不前的中国风电开始突破“形象工程”、“观光景点”的枷锁,大跨步进军发电领域。一时间,众多商人在美好的分析预测中勇敢闯入,一试身手。
徐正是看到了这巨大的商机。他首先上马的是需求旺盛的660千瓦风电机组。这个精明的宁波人很快就找到了家门口的生意——总投资3.8亿元、总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宁波慈溪徐家浦风电场示范工程。为此,他投入400多万元,成功获得为该工程生产样机的机会。
顿时,一个“浙江的金风科技”初显雏形,当地的媒体兴奋地描述着这家强强联合而生的企业:“目前已完全具备了生产国际一流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能力,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且同样的产品,价格仅是进口设备的一半。”
但一切却在2005年的冬天戛然而止。
迫不得以的调整